贾平凹《古炉》读记之五-《古炉》书评
其一,原生态是个双刃剑。前面已经说到,陕西方言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但缺陷也随之而来,即不是陕西人的读者可能就会产生阅读上的障碍,而且书中关于方言的注释太少,加之情节叙述很慢,这对读者的阅读耐性构成了考验。毕竟,作为全国知名的作家,这绝不是一部只给陕西人看的小说。
其二,对自然主义的反思。小说近乎实录性质的写实风格,让我想起了左拉的自然主义,而自然主义遭到了文学理论的批评。因而,我在想,农村文学作品的'土'实'也应该有一个度,它写的是现实,但绝对不是对现实的完全抄录,超过一定的度,是有害的。
其三,小说的基调问题。在《秦腔》读后,我的感觉是基调过暗,在《古炉》读后我有类似感觉,即结局过于凄惨。我所听说过的农村文革故事还没有像小说那样惨的,这可能要影响读者对农村文革历史的判断。
其四,在一些文字上还需斟酌和校订。
比如在'春部',暨出现了迎春花,也出现了牵牛花、蔷薇花,而这几种花在现实中难以在同一时节开放。文中数次出现的'造业',似以'造孽'代替为妥;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口头禅用字'骨泉',用'尸从'的合体字即可替代,似不必再用更生僻的字来表述;'扇远'煽远'在书中交替出现,似应统一为'煽远';牛'牴仗'抵仗'在书中交替出现,似也应统一;擦萝卜丝用的工具书中引用了'礤'(ca)子来表述,但在表述擦萝卜丝这一动作时,也表述为'礤'点萝卜丝,似应直接用'擦'为好;书中所称野菜'人汗'在农业用词中一般表述为'仁罕',亦应规范;在《后记》中还出现'仁义理智信'字样,恐为'仁义礼智信'之误。另有书中几个对话的段子,效果也不是很好,有明显的仿制痕迹。如霸槽在镇上饭馆混面汤喝时说的几句,明显让人想到了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再如小说结尾狗尿苔与牛龄打赌吃'屎'的一节,则明显是某经济学家比喻GDP概念时用的粗俗例子。
但不管怎样,《古炉》是继《秦腔》之后有关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又一力作,从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再现了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饱含着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四年的创作过程让作者受尽了'难场'(《古炉》中用词),而这一沉重的题材也会让读者无法轻松,甚至痛苦。但文学的魅力恰恰在此,以传神的文笔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不管读后的感受是苦还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