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金融大鳄'的'山寨版'金融范式
索罗斯没有津津乐道于自己举世瞩目的投资业绩,他更加热衷的是构建一种解析真实金融市场运行机理的投资哲学,并祈望这种哲学理念能够成为令资本市场'改朝换代'的新范式。从起初谦虚谨慎的《金融炼金术》,到后来斗志昂扬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再到近来的《金融新范式》(中国译名为《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为了让自己的投资哲学家喻户晓,索罗斯著书立说,奔走呼告,可谓不遗余力。
不过,索罗斯的推销并不顺利,其新范式不仅没有如期进入愿景中'品经论道'的大学课堂,就连孕育理论本身的资本市场也并不买账。无奈之余,向来自负的'金融大鳄'不无自嘲地称自己为'失败的哲学家'。
索罗斯将自己构建的投资哲学称为'反身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作为主体的参与者是作为客体的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故而参与者注定无法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知。更糟糕的是,参与者同时且连续对客体产生作用,并从客体获得反馈,从而导致客体当中包含大量的人为不确定因素,结果非均衡成为市场的常态,持续大幅度偏离均衡的事情经常发生,市场不仅不会及时自我矫正,也不存在向均衡收敛的趋势。
反身性理论的直接推论是,以均衡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金融范式是靠不住的。显而易见,索罗斯提出该理论,旨在开宗立派,与传统金融范式下的价值评估理论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分庭抗礼。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均衡分析为根基的新古典金融经济学已经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公认的主流范式,相形之下,公开叫板的反身性理论俨然成为一种'山寨版'的新范式。
另辟蹊径:反身性理论的哲学架构
索罗斯最为得意的不是其所获取的丰厚资本回报,而是他为自己的卓越投资理念悉心锻造的哲学架构。
索罗斯认为,人类活动的任何时刻都存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参与者希望了解当前情况,即认知功能;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对当前情况施加影响,即操控功能,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之间的互动就像一个圆圈,构成参与者观点与实际事态之间的双向反馈回路。参与者要想获得全面的知识,就需要把思维与客体事实区分开,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物外的位置上,远距离观察。人类思维在实现的过程中或许能创造出奇迹,但始终无法逾越的一个鸿沟是,思想终归是事实的一部分,人终归是自己需要认识的对象的一分子。这一内生缺陷使得参与者对赖以生存的世界无法形成正确和完整的认识,导致其观点出现认知偏差(偏见和错误观念)。
认知偏差通过操控功能影响事实,造成人为不确定性,人为不确定性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到事实和观点。在现实的循环中,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的相互作用并无先后之分,从而不存在一种联立递归结构,也就无法顺理成章地推出像数学分析中那样美妙的极限值。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并不必然存在均衡收敛性。
作茧自缚:反身性理论无法破解的先天困境
反身性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理论,对非均衡市场现象的解释也的确颇有见地。对于次贷危机的技术性根源,该理论认为,应用广泛的实证模型都是建立在均衡分析之上的,当市场价格出现了显著的单向偏离并自我增强时,建立在这些模型上的风险度量和交易技术就失灵了,即市场失灵。流行的范式只承认已知风险,不承认自身缺陷和错误观念的后果,就是在最市场化的美国产生金融动荡的根源。从反身性理论角度看,片面强调市场或政府监管都是错误的,因为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都会因为犯错而造成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市场严重失衡。
诚然,反身性理论堪称充满了思想火花和深邃洞见的认识论,然而,却未必是可靠的、有效的方法论。思考的深入并不意味着流传的久远,反身性理论没有取得索罗斯期望的影响力并非偶然。事实上,索罗斯自己也很清楚该理论存在的软肋:'反身性理论比流行范式更好地解释了次贷危机状况,但它做不了旧范式所能做到的事情,无法提供像自然科学那样的普适性。'
而在反身性理论指导下的投资是一种反向投资方式,其基本依据是市场出现了单向大幅度偏离,而未来某个时段的偏离程度会大大低于当前的点位,投资者通过反向操作来获取这种差额收益。这种理念本质上与既有范式没有多大出入,都认为当前显著的非均衡状态必然对应未来的回调。如果这种策略富有投资价值,那么,市场参与者将引以为投资的指导法则,先行者将会获利丰厚,其他参与者将其视为标杆群起仿效,最终不仅导致超额收益消失,更会令市场趋向均衡。事实上,这正是新古典金融学中套利机制维护市场均衡的原理。这意味着如果反身性理论在实践中越成功,它就必然越快消亡。
细究之下,反身性理论的威力在'破'而不在'立'。从其应用中,我们不难看到行为金融的影子。反身性理论架构于抽象的哲学,行为金融立足于微妙的心理学,但在挑战传统金融理论方面,它们的表现却惊人地一致。反身性理论和行为金融犹如兄弟,都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有力冲击,但都不能形成普遍意义上的逻辑严谨的统一理论结构。反身性理论和行为金融与生俱来是一种'矛盾体',它们诞生于传统范式备受质疑的环境,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强有力的表现却会造成自身的毁灭和传统范式的再生。
事实上,传统金融范式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预测,也不在于给出金融资产的合理估值,而在于为市场认知和价值判断提供一个具有严密分析逻辑的基准。从现实性或者短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范式是有明显缺陷的;然而,从理论性或者长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范式又近乎是最优的。迄今为止,其他理论不仅没能取代现行范式的位置,也没有同样严密、统一的架构。此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现实中的市场不具有向着新古典金融理论所假设的前提条件演进的趋势。在短期视角下,反身性理论是活跃的,然而,长期来看,或许它只是对传统理论的一个补充。
作者:赵文荣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新财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