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新思考-《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书评
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我们请来了三位学者'社会学家黄平,经济学家姚洋和文学批评家韩毓海,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这种解读,带来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现实中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公平、三农、城市改革、下岗失业、城乡分治、东西均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文化建设、道德重建'问题如此之多,头绪如此纷繁;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词,不断跃现在政府人士的讲话中,盘桓在知识分子的脑海里,也同样撩动老百姓的心扉。这样一场对话应该从何处入手呢?
我们的先贤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几位学者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历史,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历史图景,踯躅于现代化门槛之外的晚清、试图自强却终不能摆脱'二半'社会的民国,让我们看到中国是如何走上共和,走上革命,历史又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而学者们以翔实的史料梳理出的共和国历史,工业化、农业合作社、大跃进、十年文革、1970年代的调整、1980年代的奋进、1990年代思想界的分野与论战'引导我们去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转折,1990年代以来波诡云谲、步步雷区的改革之路。
我们的先贤又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几位学者都是能放出眼光,能走出去的,从美国的市场经济、欧洲的福利国家,到印度、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自决,都能纳入他们的视野。对话贯穿着对诸如'民主自由'、'市场化'、'全球化'、 '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的考辨与剖析。
在对话中,学者们不时信手拈来桩桩件件的史实、案例,体现出对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时而也精细入微、侧入旁出,以强韧的理论思维与务实精神解剖现实,眺望未来;时而又各据其理,就某个问题发生尖锐而不失温和的交锋'
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全书的一个核心话题: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现实的中国?我们将如何获得一个发展的中国、和谐的中国?在此意义上,现在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的恰当时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国家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发展':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求发展;在个人生活领域,发展也是我们的关键词,简言之就是富裕起来,迈进小康。'十六大'以后,我们在'发展'这个依然是最大的关键词之外又加了几个关键词,我们在'发展'的前面加上了'可持续'和'科学',加上了'和谐'。这种变化,除了表现在国家的方针大计、发展战略上,其实也深入到个人生活领域。个人的发展同样存在可持续和科学性问题,个人的生存状态同样存在和谐问题。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每个个体都会不断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和谐就是调解和处理自我和他者、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短期与长远等等的差异与矛盾,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完美和幸福。因此,科学也好,和谐也罢,既关乎国家的前途,也与普通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几千年来,中国从没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呼唤参与,呼唤'有话好好说'式的表达与讨论,而参与和表达是需要有知识和认识的前提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和清理,对现实的归纳与把握。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浪漫想象又热情拥抱过'启蒙'、'西方'以及'现代化';1990年代,我们期待又焦虑,前行也反思,高蹈而又不无心虚,激烈争论却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时至今日,我们应该能获得一种高度和自信,将所有这些化作认识、行动乃至情感的财富,而不是重负,开启更为切近现实的、在多元和开放中找到建设性共识的讨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
一本让知识分子打开多个窗口、看到不同思想'风景'的书。
一本让老百姓理解共和国与改革开放的历程,认清我们将去往何方的书。
文:易 晖
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