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水浒》之后,十年砍柴将视线从江湖之远转向庙堂之高,他手中的砍柴刀直接切入一个极权统治的心脏'大明朝廷,继续以现代的政经学说作为他条分缕析的理论基础,对'明朝'这个畸形的'中国病人'进行庖丁式的解剖。于是,便有了这本《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孟子说'食色性也',即是人有两大根本欲望:食欲、性欲。此话总被误认为是孔子说的'如果孔子来说,他可能会说'食色权,性也'。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固然有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说到底,也是受权欲所驱使的。这种支配他人、操纵他人命运的权欲,在中国历代统治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中,已超越性欲,成为左右那些统治者的原动力之一。也就是说,三大本性中,食是一个中心,权与色是两个基本点,某种意义下,对于那些统治阶层来说,权欲才是唯一。真正爱美人不爱江山者,毕竟是极少数。
在十年砍柴的这本新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权欲是怎样使人性异化的。从叫花子到皇帝,这种火箭式的攀升使朱元璋权欲极度满足的同时,也感觉到政权旁落的可怕。所以,为了使子孙安坐江山,他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杀戮功臣行动;同时,削去能与皇帝侵权的宰相位,严令后宫和太监不得参政。十年砍柴分析道,恰恰正是这个开国皇帝的行为,为他身后三百年间文臣和太监的专权埋下了导火线。
皇权统治固然是一种独裁统治,但这种独裁,很多时候都不是真正的'一个人说了算',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他们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朱元璋这样的开国强人当然能大权独揽,而他那些能力及威望都难望其项背的子孙,被文臣或太监分权、甚至被架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明朝的皇帝、文臣和太监的权力博弈中,十年砍柴很生动地用了'三角恋'的比喻:皇帝是夫,文臣如妻,太监如妾,相互猜忌、相互伤害、也相互制衡,三方中任何一方太强,就会导致权力的失衡,如朱元璋、张居正、魏忠贤当权的时代,才是真正的独裁时代。十年砍柴这些史论的价值,正在于他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挖掘到了历史的规律,并用生动、浅显的喻语进行阐述,不少篇章,甚至用了心理分析的方式。比如他在《好制度为什么走样》一篇中,谈到太监为什么有权欲的时候说:'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待遇如此之低,而这些太监们却是牺牲男人最宝贵的东西来伺候皇帝的,有所失必有所求,所失者多所求者也多'再说呢,太监作为皇帝朝夕相处的奴才,他们比谁都更能接近最高权力,仅仅靠吓唬人的祖制很难阻挡权力的诱惑。就如一个工资微薄的保安,让他看守一座金山,他能没有想法吗?'太监是牺牲了三大欲中的色欲的,而对他食欲(物质待遇)的补偿又是那么低得可怜,他当然要在权欲上寻求心理平衡了。
与其他明史热销书不同,本书是专栏文章的结集。十年砍柴自己表示,'论讲故事,我讲不过当年明月;论考据,我比不上毛佩琦老师。因此主要还是以观点和分析为主。'专栏文章的优点,在于短小精悍利于阅读,但受篇幅所限,又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硬回车',还好,书中'皇帝的专政'、'文臣的辅政'和'太监的专政'三大部分的分类和整合,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一缺撼。
值得指出的是,十年砍柴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孝文帝',令人有些疑惑。反复阅读,知道他所指的是那位不知所终的建文皇帝,如《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中,谈到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讨伐表叔',在《小儿把戏引出的大祸》中又提到'朱高煦当年在老爸和孝文帝争江山时'在笔者印象中,大明实无'孝文帝',将建文帝称为'孝文帝',似为不妥。按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跟'孝文帝'这三字沾边的,只有朱棣本人,他死后被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但要简称,也是'至孝/文皇帝',有人称为'文皇帝'。
文:余少镭 出处:南方都市报 2007年2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