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读书>现场》,重温了曾经在全国引起激烈争论的北大改革,也看到了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与争论。
针对有批评者提出的人文精神与公民教育的大学理念,北大的李强作出了回应,认为不完全。他认为,从西方大学的发展历史看,大学是中世纪的产物,最早的意大利大学主要是职业性教育;后来,牛津、剑桥等大学以绅士教育为特征,是典型的人文教育;但大学地位的真正提升是洪堡的德国大学,它强调科学研究在大学的核心地位,强调知识的创新,从而使德国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在短期内突飞猛进;19世纪末,美国人引进、借鉴德国大学模式改革美国大学,创造性地融合了不同的大学理念,发展出具有特色的美国大学,突出特点有有两点:一是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二是'巨型大学'的理念,体现大学内部结构与目标多元化的特征,使大学避免了追求一种特定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具体而言,大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人文教育,其二是科学研究与创新,其三是社会服务。
当然,李强的这一番言论也遭到了批评,但我却从其言论看到了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脉络,以及其对美国教育的推崇。而我个人认为,一个完整的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讲应包括四大方面: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人生思考和社会认识,绝对不要让孩子上了十来年的学,最终却和高级机器人一般,还有女研究生被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拐卖等一系列悲剧。
当然,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可谓仁者见仁,但无论如何,中国大学的苏联模式痕迹短期无法消除,这就是那种围绕经济发展大办专科院校的做法,从而把大学的教育重心放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其结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薄弱和通识教育的普遍不足,在计划经济包分配的时代,其弊病还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日益暴露无遗。大学教育不管怎么改,学生是根本,教出的学生好,学生感觉没白上,社会能认可,恐怕是核心问题。其他的改革措施皆应围绕此来展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