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王守仁认识到,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审美体验,无生命、无意义的自在之物才可成为审美对象,世界才会向我敞开,意义才能生成,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提升,我的存在价值才能被确证。就此,王守仁以观花为例作了很形象的描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的灵明的投射,是我的灵明的延伸和另一体。同时,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明也只能是无限的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其同体,一气流通,不可间隔。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感召,就表明其体验美学关涉到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广,其自身是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了宇宙之无限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或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综上所述,王学由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美学特色。这种体验美学是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地同体,美善合一,美丑自融的'孔颜之乐'。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种体现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美(至乐)只能在审美体验中把握。在审美体验中,审美主客消融,世界向我敞开,生命意义的瞬间生成,我的存在被确证。这种体验以'虚灵'为前提,有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而细细品味人生、社会、历史更是王守仁所崇尚的。至此,我们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是体验美学。正是这种体验美学,王守仁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了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