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且日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民工潮非一日一时形成,内中原因纷繁复杂,有必要对其形成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
中国现代史上大规模民工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靠的估计是约1500万农民进入了城市的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间,随着经济建设的兴起,再次出现大规模农民进城进工厂的现象。但在'大跃进'后,这一历史的正常进程被打断甚至是逆转,大约2900万农民被退回农村,而且为缓解人口高峰带来的城市就业压力,大批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各项制度的松绑,民工潮终于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洪流。
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农民在联产承包之后,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就近流动,进入非农领域,乡镇企业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离土不离乡'的民工潮第一阶段正式形成。这一阶段的民工潮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民自主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第二次浪潮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乡镇企业日渐式微,而城市的非公经济全面加速,东南沿海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农村经济正在步入最为困难的时期,在分税制后基层政权运转的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只好转嫁给广大农民,李昌平所呼喊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正是这一时期农村形势的真实写照。在农民负担沉重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双重压力之下,农民被迫大量进入城市,'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潮第二阶段由此形成。这一阶段的民工潮,更多的是'被迫'的因素,中间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尽管正是民工潮的涌入,才造就了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中国制造的腾飞,但一些城市为防止农民'盲流'的涌入,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使用堵、卡、罚、遣等手段,其场景至今让人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第三次浪潮出现在本世纪1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经济在多年的累积增长后,终于迎来了几何增长的拐点时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突破一千美元大关的温饱值到突破三千美元的拉美陷阱平均值,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若观看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增长坐标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年际增长曲线像一个突然昂起头的巨龙,直穿云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民工潮的概念悄然间改变,民工荒由区域性、季节性逐渐演变为全局性、经常性,过去可以对农民工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企业管理人员发现,现在必须高打'待遇牌',善打'保障牌',还要巧打'温情牌',否则因缺工导致的开工不足无法改变。农民工内部也在分化,随着产业转移的梯次推进和区域经济的崛起,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了回乡就近就业,还有一部分青年在城里挣钱后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形成,他们不再为纯粹的经济因素而来,他们厌倦了父辈们候鸟式的民工生活,他们为做城里人而来,却不管在这个城市能否生存,这个城市是否原意接纳,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新的难题;'新生代'农民工还普遍缺乏老一代农民工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默默无闻,他们拒绝加班,厌恶脏活、累活,随便跳槽,有一些自卑却很敏感,这也为企业管理者带来了新的难题。'新生代'农民工正以最强的决心冲击着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并留下一系列让社会纠结的痛。
民工潮的历史脉络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是必不可免的,这一历史趋势不会因为城乡二元体制这一历史的隔离制度而改变,如何将上亿的农民工平稳有序地转化为市民,正在日益成为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性课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各个城市的管理能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