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赴日本前的几天,我读完了《菊与刀》,据说这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经典书。说其经典,首先来自于其作者的传奇,作者是美国的鲁思'本尼迪克特,并不曾去过日本,她只靠着与在美国的日本人的交流和相关资料,就在美国政府的催促下完成了书稿;其次是其书名的奇特,菊与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但却形象地描述了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形象,其实也是对日本人性格的最好概括;再次是其内容的神奇,此书的编写是为了美国政府更好的了解日本人,以便尽快结束惨烈的美日太平洋战争,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句号,但不想此后的几十年,此书却成了畅销不衰的了解日本人的优秀读本。因此,在读完本书的时候,我禁不住发出对作者――那位美国老太太的敬佩之情。
了解日本人,最大的困难正如书名那样,如何理解日本人会沉湎于菊花的栽培,崇尚美好的东西,也会崇尚刀剑和武士精神。再具体一点,就是书中描述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又彬彬有礼,既固执僵化而又审时度势,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而又背信弃义,既无所畏惧而又胆小怕事,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为了解释这些矛盾,全面地认识日本人,作者用了13个章节的篇幅来深入解析。比如,关于日本人的顺从,源于日本的等级森严,也有对强者的敬畏;但憎恨受人摆布则是对于超过正常等级或对应身份的行为的反应;再比如彬彬有礼,源于日本文化传统中的忍耐,而突然间让人不适应的变脸现象是对超出忍耐限度的必然反应;再比如生性好斗,则是灾害频发的岛国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生存需要,由此也发展到性格上的爱走极端,中国的中庸之道并未随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而深入;再像日本人的忠心耿耿,源于其文化中的情义传统,时常有一种报恩思想和服从的义务,但若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则背叛也合乎情理,但道义的判断则美国人肯定是一头雾水,中国人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再像保守,是对于好的东西的坚持,但若老的东西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会转向新事物,明治维新就是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儒家文化的摒弃,转而向西方学习,而且学的非常认真和彻底,其程度远超过中国同一时期的'同治中兴'。
关于中国人关心的日本为什么要侵华,为什么要大屠杀,为什么不肯道歉,本书及中文评注也做了解释。为什么日本会侵华,在思想上源于其道义上的优越感,即日本等级制度下强者对弱者的决定权,意欲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设想,却不管中国人民是否同意;至于大屠杀,他们会认为是战争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执行天皇意志的一种表现,其自身竟然对此不存一点道德负罪感;至于不肯道歉,则是武士精神的遗存,认输即可,心里服就行,再去公开的表示认罪,有点'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心理在作怪。
当然,时过境迁,书中所描述的日本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也有所改变,但大体的轮廓仍在。日本人的复杂性格,可以归结为特殊地域文化环境中的特定产物,有海岛国家的忧患因素、儒家文化的因素、日本传统神道教一元论的因素、还有单一民族的影响、等级制度的影响等在内。通过本书,在认识日本人的同时,也在对比中更好地认识了美国人,还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还要说的是,我读的这个当代世界出版社的版本很不错,图片、注释、中文评注,相得益彰,而且排版和制作精美,值得推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