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杨钢博士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不禁让我想到了日本核辐射的事以及河南 '瘦肉精'事件,此次事件直至现在仍然使双汇这个昔日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处于风口浪尖上。曾经拥有众多美誉的企业因质量问题,陷入危机,并且使整个行业都陷入困顿。国内食品行业频发状况,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品质'的怀疑,对国内企业质量问题的极大忧心。
杨钢先生大声疾呼: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放眼一看,几乎98%以上的中国企业都在玩命!之所以说在玩命,是因为企业中不符合要求的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5倍。在制造业,这种代价高达销售额的20%~25%,而在服务业则高达30%~40%!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难道不能说明企业在玩命吗?
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院长杨钢先生在其另一部作品《质与量的战争》一书中说到,一家老牌国企焦化厂的老总们在参加完他主讲的 '企业精益生产与零缺陷质量管理高级培训班'后,调整了产品的质量战略。他们的老总很感慨地说:'这样每吨焦炭在整个生产的转换过程中,成本就降低了20元人民币'。而实际上该焦化厂每年的出口量基本都保持在600万吨以上。此前的代价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企管科长说:'这都是利润啊!现在想想,我们以前浪费了多少钱,真是后怕。'
对于质量的成本,杨钢在书中也有介绍,其实是很好计算的:质量成本(COQ)=符合要求的代价(POC)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一旦我们认识到PONC,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识别和确认要求了解和改变过程上,从而设定有效的目标'符合已达成的要求。因为要求和过程越清楚,才越有可能把事情做对;要求和过程越明确,才越有可能'第一次'就做对。否则,做得越多,代价越大,成本越高。这正是'缺陷预防'的态度,也正是'零缺陷'管理的心态。所受的方可使质量成为获利的'最后的机会',成为'一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
所以,若是企业都能掌握'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类似双汇的质量危机也不会发生,双汇也不至于直接或间接损失了100亿元。令人揪心的数字更能说明国内企业质量管理理论的漏缺。
经过日本核辐射和河南人拿瘦肉精喂出的'健美猪'以及央视 '3'15'晚会曝光锦湖的汽车轮胎,以返炼胶代替原片胶等等'这些接二连三的事让我们看到,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企业就必须要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而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世界信任的'中国品质',正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质与量的战争》一书正是从此出发,为读者了提供'有用的'和'可信赖的'质量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辨别是非、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走出质量的误区。真诚地希望那些立志于打造世界级百年老店的中国企业家们都能来读读这本书。而作为《质与量的战争》的姐妹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由新世界出版社再版,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尤其是企业界的管理者们通过本书的学习与思考,可以有效地促成整个组织质量文化和习惯的培养,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根植到组织的文化基因里面。相信它们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
作者:周莹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