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高放教授赠我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一书,引起我的一些思考。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政治体制的科学著作,也是一本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科学著作。全书30余万字,虽由42篇论文汇编而成,但分成五大部分,自成逻辑,形成自己的体系。
作者从1979年开始提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探索,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世纪。本书就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这本书不但讲理论,讲历史,突出的是,就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具体建议。作者的一些思路、观点、建议,能给人以启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这本书的出发点,也可以说是总思路。作者说,当代世界,民主潮流浩浩荡荡,来势迅猛,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铁律。作者提出,社会主义民主不容掺杂封建专制主义余毒,而要彻底清除苏联模式集权政治的这些毒素,饱吸中外古今各种政治文明精华,进而开创更高形态的民主。
作者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概括为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党际民主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作者又认为,我国政治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顺民权、政权、党权的关系。这是作者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体制改革理出的头绪,也是一种思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在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已是广泛的共识。政治体制改革,改什么?这就要明确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权力过分集中。本书循着邓小平的思路,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言他人之不能言、不敢言,表现出理论勇气和高度的责任感。
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邓小平指出,首先,是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同时,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作者着重考察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在肯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了斯大林搞的集权模式,指出,斯大林背离了列宁的民主思想和主张,搞了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一套背离民主和法治的制度,这是导致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搞的这一套集权的体制,影响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影响到我国。这就使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之源和改革的必要性。
本书全面回顾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既肯定了成绩,也中肯地指出了不足和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深入研究。
在新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早在十二大就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以后,邓小平又加以重申。江泽民作了进一步阐述。这是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也是总目标,但还需要展开。作者在书中提出,要把斯大林式个人集权制的共产党自觉地改革、改造成为既继承又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模式和列宁模式的现代化的民主型的共产党。(该书226页)依据这样的要求,作者对现行党章提出了十条修改意见和建议。作者将党内民主提高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高度,是同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相一致的,既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我们党的实际。
本书所收文章,时限前后达二十五年。作者的有的建议,如干部任期制,中央已经制定了条例,正在付诸实施。有些建议,即使实施,也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本书作为政治学方面的学术性著作,有些问题虽比较敏感,但也应当作为学术问题加以探讨。
阅读本书,使我强烈感到的是,作者的坚强党性。高放同志于1948年1月从北平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作者从参加革命时起,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教学,至今已近六十个春秋,是一位资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作者对党的深厚感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作者一再表明,他研究政治体制改革,声嘶力竭,长久呼唤,大胆提出各种建议,完全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为了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成功',是'为我们党的执政再创辉煌业绩'。本书所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老教授、老学者的心声。
党性,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是这本书的鲜明特点。
文:沈宝祥
出处:学习时报 2006年11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