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上高中时学过高尔基《童年》中的一些篇目,不过,我还真的没有完整地读过这本小说,用了几天的时间,完完整整地看过之后,感觉自己以前对这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认识有些偏颇,尤其是外祖父。书前有人物介绍,以及一句话评语,对外祖父的评价是:凶狠,残暴。而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读完之后,才觉得仅仅是这样的评价对人物本身来说是不完整的。外祖父的确有残暴的一面,动不动就打人,而且还很残忍,孩子们经常被他打得皮开肉绽,伤痕累累。但是,他偶尔也有和蔼的时候。比如,在分家之后,阿廖沙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开始教阿廖沙识字。这时的老人,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有时甚至和阿廖沙开玩笑。我想,高尔基在塑造外祖父这个形象,是想要告诉我们,畸形的社会,塑造了畸形的人。外祖父年轻时有着苦难的历史,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一番成就。但是,生活却没有让他安定下来,孩子们为家产争的你死我活。金钱蒙蔽了人的眼睛,金钱使人失去人性。这应该是对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分家之后,耳边没有了孩子们的争斗声,生活的相对安定,让这个老人回归了人的本性,于是,教育第三代成了这个老人的兼职工作,而对外孙的关心也渐渐多起来。甚至在孩子热心的央求下,慢慢变得柔和了,将诗篇放到一边,讲起了故事。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对和谐的祖孙,而不是一个暴虐的老头。
老头后来重归吝啬,甚至对自己的老婆都斤斤计较,我觉得是因为贫穷。物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质,人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还谈什么其他的呢?人在物质的驱使下,可以泯灭人性,可以丧尽天良,可见,物质对人性的腐蚀。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不也类似吗?人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一切向钱看,有钱便是娘。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不愿意去多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