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拒绝成长-《沉默之门》书评
小说由几段时间跨度很大但互有联系的故事组成。说是故事,不如叫做心理活动更贴切,丢了饭碗的主人公虽然为了拉广告漫游在北京街头,入住精神病医院,在某个小报的编辑部混日子,也曾经同鬼魂般的老人交往,和影子般的女人做爱,但是我们只看到'他'愿意或者能够看到的一切,小说显然对实际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不感兴趣,好在对于这部小说而言,具体的事件也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主人公有些迷乱的感觉。在以上这几段事情中间,我以为最莫名奇妙的就是主人公和某个神秘女人交往的那段,我很同意书里后面出场的那个女精神病医生的想法,关于神秘女人的一切大概只是一段性幻想而已,而这种类型的性幻想,似乎更像是属于一个少年。老实说小说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部分是作为少年的主人公和那个老人的一些交往,这部分散发着一种很纯粹、很自然的天真气息,至于后面主人公的成年生活则不那么吸引人,'他'变老了,但却没有真成长起来,在某些方面始终发育不良。小说里精神病院的插曲乍看有些突兀,不过如果考虑到'他'不太成功的发育,恐怕也只有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进修合法身份这一种选择,这段经历让主人公名正言顺却也无可挽回地徘徊在少年和成人之间。真正令人玩味的是,我感觉作者的这种处理似乎并不是出于主动的、技术上的考虑,而体现着他被动的诚实。
必须还要回到海子,为什么他突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其实是诗人拒绝成长的一种方式,他看见了自己绝望的未来。如果诗人如善良的人们所愿那样成长起来,变成一个'社会成功人士',那么他就不再是诗人了,这是他对自己的过去最卑鄙的背叛;如果情况更坏一些,诗人如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一样倒霉,最后退化成外人眼中一个发育不良的平庸之辈,那么他的现实存在直接就是对于诗本身的否定'难道诗是一种丑的、低劣的、平庸的东西?我不知道对于诗人而言会不会还有第三条道路,让诗人如他自己所愿那样成长起来,如果没有,正如实际所见,那么诗人如果既不想放弃自己的诗人身份,又不想杀死诗本身,恐怕就只剩下自杀一条出路'这个举动不但保存了诗意,还体现了勇气。其实对于所有的那些主动拒绝成长或先天发育不良的人们而言,现代社会还准备了一个绝妙的庇护所'精神病院,他们都可以来这里选择暂时逃避生活,可惜这片天地远非尽善尽美,先不论入住者代价高昂,且最后无论谁都不能一辈子安然躲在这个庇护所里,多数人迟早必须出院'如小说里的主人公那样,少数人会死在病院里'如小说里的一个小角色那样,但他们的死亡距离诗这种东西究竟又有多远?小说的主人公在离开精神病院后也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诗人的同类,但'他'比诗人活得要容易得多,有了这份住院履历,我们的主人公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磕磕绊绊地接受可恶的现实,变成一个不合时宜的庸人比起自杀哪一个更强一些?如果对于某个类型的人而言,成长即堕落,那么他们当然有权利拒绝成长,至于为什么,这部小说倒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的具体说明'虽然是一份相当主观的说明,其效力如何似乎缺乏实际上的检验,不过也还是暗示出了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
文:匡钊
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