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失守源于权利失衡-《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书评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任何社会需要的底线原则基本上都可以形成共识。比如:'官员不许腐败、商人不许欺诈、公民不许杀人放火'等等。离开了这些底线,社会的运行就会朝反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老师的这本《守卫底线》,就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孙老师认为,现在中国的问题,已经到了底线失守的地步,维护各种具体制度发挥作用的环境已经被破坏,腐败猖獗、公私不分、以公养私、权力寻租'越来越多的非法事件进入了难以治理阶段。
书中分析到:本应该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已经无法起作用,而以房地产为龙头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扭曲体制。这套秩序开始仅仅依靠与地方政府合谋,利用各种名目的'红头文件',借市场化的东风,巧取名目,到处敛财。到了后来,甚至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本优势,利用中央部委之间的部门利益,影响中央决策,谋取本集团利益。
与此乱象相对比,这些年中央发布的政令在具体制度安排上不可谓不细致,惩戒上不可谓不严厉,但资本无道德、公权力滥用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正是因为社会底线秩序已经被扭曲秩序代替,具体秩序行之有效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强弱势集团之间的博弈荡然无存,各种畸形社会形态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
是什么导致底线秩序失守,扭曲制度猖獗?孙老师的另一本书《失衡》中给出了答案:社会的整体贫富失衡源自各群体争取自身利益的权利失衡:在体制内的运行逻辑下,人们的权利处于低水平平衡,宪法规定的各种政治权利利益集团没有享受的,平民百姓也没有享受;体制外的运行逻辑则恰恰相反,另一套掠夺体制使当权者往往可以通过非体制手段谋得过多权利,争取利益易如反掌,而平头百姓则毫无办法,任人宰割。
孙老师在书中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为中国社会转型开出的药方为合作主义宪政思维。宪政,是各社会群体在宪法基础上达到权利上的高水平平衡。你利益集团有话语权,我平头百姓的话语权同样不受你的限制,大家都有能力争取自身利益;合作,即各个社群由于高水平的权利均衡,从而社群间争取利益的能力大体均势,放弃原有的掠夺扭曲体制,采取合作双赢的正常秩序。为实现这一思维,孙老师首先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滥用、将政府权力放到阳光下运行、行规范化管理等措施。
孙立平老师的书虽然说理明确,有理有据,却是语言形象,领会起来极为容易,是大众认识转型社会社会逻辑,了解社会发展脉络的力作。笔者初次阅读时,便感醍醐贯顶,爱不释手,相信其他学友认真阅读,也定会受益匪浅!
来自: 下落不明 (混迹南中国)'豆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