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高涨、出口占GDP比重过大、顺差过高、储蓄率过高等等问题,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这些问题甚至被认为是'国际经济麻烦制造者'。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真的失衡了吗?
傅勇在书中以另类的角度、以缜密的分析和开阔的国际对比,分别从经济模式、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几方面论述,想告诉读者:上述的这些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成长的'并发症'。这些问题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韩国,东南亚一样有过。而这些问题,可能即将到达它的顶峰。中国经济的失衡不是'绝症',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傅勇这本书的基本观点或可概括如下: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失衡或许被夸大了。在若干指标上,中国与处于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日本或韩国比并不离谱,例如国民高储蓄的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经济结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成长的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是阶段性现象,未来很可能会逐渐改善。
社科院的张明博士在为这本书写书评时指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重点克服以下两种失衡:一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其中蕴涵了金融抑制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制造业过度发展而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不平衡(其中蕴涵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不平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收入再分配改革、政府财税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政府应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宝贵时机,克服各种阻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推动增长模式转型,最终为未来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在我看来,傅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观点另类,在很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严重的时候,傅勇认为没有这么严重,或许有点哗众取宠,但是另类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事情,多对比一些看法。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潘海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