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袁世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裁撤各省都督,在京师特设'将军府',遣派将军督理各省军务,并于是年7月18日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建立各种将军名号。1927年张作霖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明令裁撤将军府。在将军府13年的历史上,共任命将军衔560余人,冠以将军名号300余种。
将军名号是由'大总统'决定的,都有'武'或'威'字,根据该将军的任职岗位来确定。一般说来,在1917年以前,派往各省的将军冠'武'字,如安徽的倪嗣冲是安武将军,江苏的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浙江的朱瑞是兴武将军等。留在京师将军府内的则冠'威'字,如蔡锷是昭威将军,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孙武是义威将军,张凤翎是扬威将军等。但东三省较特殊,奉天的张锡銮是镇安上将军,吉林的孟恩远是镇安左将军,黑龙江的朱庆澜是镇安右将军。
但在1917年之后,军阀们为炫耀自己的身份,都希望冠'威'字,因此从1917年至1927年,冠'武'字将军名号者仅为11人,绝大多数均冠'威'字,即使是派往各省的将军也是如此,如江西的李烈钧是植威将军,广西的陆荣廷是宁威将军,四川的刘存厚是崇威将军等等。
将军名号中的另一个'字',一般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中一些字的选用却有一定的规律。譬如有的采用地名中的某个字,像福建省的李厚基,是'建武将军';江西的李纯,取南昌中的'昌',为'昌武将军';四川的胡景伊,取成都的'成',为'成武将军'等等。有的从该将军的姓名中任选一个字,如洪兆麟是洪威将军,张学良是良威将军,潘矩楹是矩威将军,吴佩孚是孚威上将军,王栋是栋威将军,徐鸿宾是鸿威将军,樊德光是德威将军等等。有的则由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生发出来,如石绍明称显威将军,'明显'成词;张永成称绩威将军,'成绩'成词;常德盛称典威将军,'盛典'成词等等。
北洋时期的人物,赫赫有名者便不下二三十位。时人吴虬曾在《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中称,清廷在鸦片战争后与洋人约定五口通商,直隶总督兼为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为南洋通商大臣,'北洋、南洋'最初的来源由此而起并衍生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北洋医院之类的名目,当时有滑稽家戏称,'东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国之'两洋'与外国之'两洋'遥遥相对,正好囊括了整个世界。
但这里说的'北洋',与民国史上所称的'北洋系'却是有区别的。但凡说到'北洋系',必然要从袁世凯在清末时的'小站练兵'说起。小站原名新农镇,距天津约六十余里,原本是荒凉之地,最初由淮军周盛传所部'盛字营'屯垦于此,其间凿川引水,经营了近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盛字营'北上作战溃败,营制不再,此地便成了废垒。后来,这里又有一支新部队开拔进来,这便是长芦盐运使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定武军'成立不久,胡燏棻改调卢汉铁路督办,袁世凯由此接手并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小站练兵',也是北洋系之滥觞。
说起'小站',原本不是地名,只因大沽至天津的铁路修通后,新农镇成为其中的一个小站,而新军队伍拉入驻开始,通过铁路来往的军事及其商贸活动与日俱增,小镇也日渐繁华,以至于后来人们忘记了'新农镇'的名字,而习惯性的称之为'小站'。时至今日,当地人对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壮观场面仍旧耳熟能详:茫茫旷野,炮声隆隆,手持新式枪械的大兵们在阵地上一字排开,年青的军官们纵马驰骋'
在这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地方,走出了清末民初诸多重要的军政人物,史家也习惯性的冠之以'北洋系'之名。除首领袁世凯外,当年的小站旧人几乎囊括了后来北洋军阀中的所有重要人物,如'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后来担任各省督军或巡阅使的李纯、曹锟、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倪嗣冲、陆建章、张怀芝、张敬尧、田中玉、卢永祥、齐燮元、孙传芳等等。就连闹复辟的张勋,也曾一度投身小站,而小兵出身的冯玉祥、还有孙岳等革命党,当年也都是袁世凯部队的出身。除了一干武人之外,袁世凯还在日后的升迁中笼络了一批文臣,如徐世昌、朱家宝、周自齐、梁士诒、曹汝霖、陆宗舆、王揖唐等,这些人也随着北洋系的势力消长而浮沉,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选自《北洋野史》序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