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学热在中国持续兴起,对此各方看法不同,以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国学应该提倡并充满信心,而以王晓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要继续'西化',对所谓的国学则继续批判。有着台湾生活经历的北大教授龚鹏程对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学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大环境的问题,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比较有底气了。他形象地比喻到,凡是人在穷困的进修,基本的反应都是怨天恨地地骂爹骂娘,可是人一旦发达以后就不同了,要建宗祠,要修族谱,光宗耀祖。二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面,就特别产生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但我觉得在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原因,一个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因素,应该看到西方在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世界观主导下已经给世界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不少的国外学者已经把目光对准中国的古老哲学,也就是说,国学有西方没有的宝贵的东西,对于世界同样有普世价值;此外,还有自信心的问题,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对外国人的表述可以用斜着眼看来形容,一副今天美国人看外国人的心态;而到了清末的小说中,一听见是洋人,大小官员先惊惶失措,像见了天神似的,一点自尊也不见了,应该说到了今天,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正在恢复,弘扬国学成为人们一种自信的表现。
当然目前国学的复兴程度还是值得讨论的,正如龚鹏程教授分析的,现在大陆儒学表面上确实在复兴,各地大建孔子学院,各类国学班争相开办,学校争相开设国学课程,机场里面的书店也放的是用国学来讲现代管理,更有国学辣妹、汉服运动。但无源之水不能长久流淌,儒学真正要复兴,关键是对内容的深刻把握,可是目前薄弱的恰恰是儒学的基础研究,现在出的儒学书,要么是翻印近现代的,要么是港台的,而这些年真正的研究成果令人惭愧。而社会又很浮躁,一些地方还出现口号化、教条化、标签化的急功近利行为,更有借国学之名做旅游做产业。可以说,国学看起来很热闹,但有点儿像放焰火,是虚的,并没有真正扎根。
所以,从表面的复兴到真正的复兴,儒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码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与时俱进的问题,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问题,等等,否则只会成为商业性的清谈,于实际无益,更可能好东西没有吃,已经被折腾得大家没有了胃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