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寻道者'的理解,仅仅源于一个概念。这是在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中。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那段时期就好像今天的社会格局,硝烟随处可见。乱世中,林语堂先生刻画出姚思安这个艺术形象。他大道在胸,以寻道者的姿态出现。无论家庭中、社会中、或民族中,遭遇怎样的变故,他带给人一种博大的境界,善于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战乱已达白热,作为寻道者的姚思安,步行于万千世界。他说,他是去'寻道'。
对于一个寻道者而言,不在于他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言行中,是否能体现出被'道'触摸的痕迹。这一定是幸福的。寻道者永远不会率性为你提供一个绝对的答案,或许他本身已经获得了绝对的依据,但是他不会这么做。他依凭一种深沉的、内在的气质,潜移默化影响你,使你在凡俗中,依然能收获智者的光芒。
今天,我被感动了。寻道者姚思安,多少年前使我震撼,直到读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意识到姚思安便是林先生的写照。多少年后,友人送我葛尼斯先生《漫长的人生归途》,重新带我回顾'寻道者'走过的路,逼我重新审视当下的自己。我不得不说:在极端的俗世生活的驱动下,我的内心已经荒如野草;即便人生确立了某种信仰,但我充其量只是习惯于宗教之内的约定俗成,而这,同样因袭了某种宗教主义的潜规则,并无法带我真正靠近'道'的本身,时间日久,我发现已失去发问与思考的能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