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心要。通过禅的方法,可以使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禅就是善用大脑,开发大脑,开发智慧,是回归智慧和德行的最多快好省的方法。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地修证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之觉'。不精通禅文化,不亲证禅宗的心地法门,就无法真正理解唐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深邃和精神的实旨和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听王绍瑶老师,讲解禅意人生。
中华先贤以大智慧创造的中国禅,其功用不只是在宗教界,它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整个中华文明。当历史发展到今天, '禅'并没有陈旧,而是历久弥新,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一个管理者能以禅的精神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那么包括公司在内的一切场合都能成为其修行的道场,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因此,管理者应该将禅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管理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上善良归真,工作中认真勤奋。使禅的精神具体化,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禅的人格化。
'以人为本'是西方当代企业的最新管理思想,它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管理经营中最主要资本。用一个不好听的比喻,就是将人看做是与资金、技术、原材料等一样的资本,所以才有'人力资源'这样一个并不怎么人性化的概念。
'造物先造人'则是日本的当代经营理念,较之西方的'以人为本',更先进了一步,将'人'与'物'明确地区分开来了,确实体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虽然如此,但是'造物先造人'仍然没有触及管理思想和方法中的深层次'心的管理。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心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心的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心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将负面作用全部清除。
一般的管理,多是将自我投射于事物中,加以组合而达到目标,禅的管理则是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内外兼顾、左右逢源。
'禅的管理'应该是管理学当中最终极的管理理念,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管理理念,也是对当今管理者有着振聋发聩、正本清源的作用的管理理念。
做企业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做'心'的工作。因此。治心安心的禅之精神不仅是企业管理的终极理念,甚至还是治国安邦的良方上策。
禅的管理,就是以禅学的深厚修养进行心的管理,是对人性和人心双向互动的自发自觉的管理;就是以禅学的方法,使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由物'本位的管理升华到人本位的管理,由人本位的管理升华到心本位的管理。由外在被动的物本位管理转化为内在自觉的心本位管理。
与'造物先造人'管理理念最显著的区别是,禅的管理并不是在'改变'上。也不是给员工增加什么东西,而是一种过滤器,将员工人性中一些不好的因素过滤掉,从而提高员工的才干,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与'造物先造人'的共同点就是先打动员工的人,再感动员工的心。而禅的管理正好相反,它先需要管理者与员工都能认识本心。然后心心相印。进而就像禅师开导学僧那样,谆谆善诱。开创八万四千法门,激励员工在辛勤的工作中自己完成开悟的过程,调动出员工最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才是对人从心内到心外的本质的管理,而不是异化、扭曲、生硬的管理。
众生眼里人人都是众生,而菩萨眼里人人都是菩萨。每个员工都是智慧俱足的万物之灵,他们需要尊重,但不需要改造。在禅的管理中,管理者只是帮助员工恢复在尘世中迷失了的自我本性而已。
禅的智慧认为,在人的潜能中本来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禅的方法就是以和'中'对应的、创造性的修行方法,来开发人的这种潜能,打开智慧,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真理,实现最高价值,从苦难中解脱并获得自由。
'禅的管理'这一思维新视角,可以让管理者重新反思自己的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从而抛弃从上至下的命令控制式的管理方式,进而形成员工内心世界自觉组织的非管理式方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员工的行为是'自心流出'的,而不是被'管理'出来的。
'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管理禅首先是管理者提高心性修养的大智慧。以慈悲心做人,用菩萨心做事,出世之心行入世之行,把工作场当作道场。成功的企业就是最大的善事,成功的管理者就是最大的善人,管理者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身上的责任与工作的压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与生活的幸福。
菩萨眼里人人都是菩萨。禅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禅的管理就是将这些心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将负面作用压缩到零。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像佛陀-样,谆谆善诱;而所有的员工则如佛陀的弟子一样,在辛勤的工作中完成开悟的过程,调动出员工最积极的工作态度。
现代管理从最初的物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而管理禅使人本位管理升华到心本位管理。工作在拥有禅文化的企业就如涉足大自然,轻松自在而生生不息。本书充满智慧,随时翻阅,必有启发,是每一位经理人和主管们必读的管理小品。
禅说管理:禅林小故事 管理大智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