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至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无论什么资产,能产生现金流的才有价值;第二层含义是:无论多大的账面盈利,钱没装进口袋就不是真正的利润。这两层含义,其实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识,可是在经营模式策划的时候,却常常被人忽略。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家中间,很多浙江老板的企业经营思路,与东北老板很不相同,前者喜欢小步捡钱,后者喜欢跑马圈地。浙江老板策划一个生意,先研究市场,如果发现市场比较好,就委托其他企业OEM,小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果市场反应乐观,就租厂房雇员工自己生产,等到全部投资收回并持续盈利了,再用赚来的前去买地盖楼,建自己的工厂。
而东北老板策划一个项目,先搞政府关系拿地,把土地搞到手之后,再到银行抵押贷款盖楼,楼盖好了再招工生产,拓展市场。这两种经营思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浙江老板办企业,成功率很高,虽败也是小败,但成了少有大胜;而东北老板办企业,成功率很低,但是成了就大胜,败了就惨败。浙江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地区,绝非偶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浙江企业家这种质朴的经营思路;一切经营活动,都得以现金流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压缩与创造利润无关的资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很多东北企业家,热衷于追逐账面资产的价值,造成现金流长期捉襟见肘,把自己置于高额负债的险地,最终不但自己惨败,同时也拖垮了银行。在浙江老板眼里,有置地盖楼的钱,若直接用在生产营销上,生意早做成了,费那么多周折干什么?资产若不能产生现金流,就变成了负债,是拖累企业的负担。经营模式中,还有一个陷阱,就是虚拟盈利。很多项目的经营模式,从设计思路上分析,确实天衣无缝,可偏偏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账面实现的利润,能否收到款?
在中国,收款讨债是个鬼门关,如果在经营模式的设计中,忽略了这个环节,就会满盘皆输,落得个赔本赚吆喝的结局。我曾经投资过一些节能环保的工程性项目,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都没有任何问题,操作安全,效益乐观。可是项目自投产起,就掉进了债权的陷阱,拖欠的工程款长期无法结算,生意越好赔得越多,还不如生意不好,反倒能享受个清闲。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例如自来水,排污、供暖等,需求几乎是刚性的,其经营模式设计的唯一难点就是如何收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