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先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文化的金融学逻辑》的专题演讲,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化现象,但我从中看到了对现代家庭问题的又一种解释。众所周知的,中国近年的家庭越来越不稳定,离婚率节节攀升。那么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家庭的这种现象,则发现其中也有必然的规律。
如陈志武先生所说,金融所要解决的是跨期价值转移问题,或者是跨期风险重新配置。那么传统中国家庭的养儿防老就是一种金融的跨期投资行为。以'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四世同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庭,是集经济、感情等因素为一体的,为了保持这样的家庭稳定,则靠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次序等文化因素来维持,而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但其结果是对个性的严重压抑,个人自由受到极大压迫。因为如果个人自由太大,就会威胁到家庭的经济安全。
那么现代社会以来,由于家庭的经济因素不断被社会所承担,个人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因而家庭的感情因素越来越重,中国的家庭从原来的利益交换、风险交易、跨期交易功能为主转变到越来越以情感交流、以爱情来定位家庭,传统家庭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比如,生孩子这件事,陈志武先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城市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认为主要原因是感情,爱孩子;而认为要养儿防老的在30%以下,越是大城市,这种因素越少;但农村正好相反,仍有60%的人认同养儿防老,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占20%。当然这个农村的调查数据还可以再商榷,因为我也曾组织过农村的调查,在养老的问题上,农村人的认识可能要比上述数据更超前些,大约80%的人认为养老更多的要靠社会养老方式。
由于家庭情感因素的不断提升,外国人愿意牺牲掉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来中国领养被抛弃的女孩、许多中国人开始养猫狗当成'儿子'女儿'等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陈志武先生也谈到,中国家庭的这种转型带来的就是更高的离婚率,让人们觉得结婚也没有太多的安全感,但从另一角度看,爱情在中国社会能够成为婚姻最主要的基础、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进步,这给中国人带来了个人解放和个人幸福。
但是,对于陈志武先生提到的,当经济交易功能、利益交换功能从家庭里更多剥离出来时,家自然会越来越以情感、以爱情来定位,家庭反而会更稳固。我想这一点还值得讨论,至少目前的情况表明,家庭的稳固性在降低,而不是在提升,而且,纯的感情因素在家庭中的比重也是问题,因为家庭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的现实,因而目前的家庭可能更多的沾染了经济因素的习气,在一些方面甚至更俗气。新儒家学派能提出恢复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家庭因素,虽然在现实上看可能性较小,但至少也是一种基于目前家庭现实的被迫性思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