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面临转型社会的现实,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受到了热捧。然而,哈贝马斯热掩盖不了中国思想界对其的片面性理解,因为当我们追求现代性的时候,哈贝马斯的思想却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专门研究德国思想的曹卫东教授对此不禁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因而对哈贝马斯思想进行了全面概括并结合中国现实进行了思考。
在曹卫东教授看来,哈贝马斯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种现代性批判,而且与后现代主义不共戴天。其现代性批判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思想层面上表现为后形而上学,主要是用于理性批判,把理性重新定位在语言共同体中,认为语言的真正功能在语言形式,目的是促进人与人间的交往;第二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后民族结构,主要是用来批判政治,核心是两个,民族国家批判和世界大同主义批判;第三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一种后世俗社会,主要是对现代社会进行系统的清理,认为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之间或者说知识和信仰之间,存在一个重新开放、重新学习的可能性。哈贝马斯的思想基本上是以这三个'后'上构成了三位一体,以后形而上学,同时穿透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成了所谓的后民族结构和后世俗社会。
哈贝马斯的思想对中国的启发,在思想层面上,表现为对西方主义的批判,如何消除西方主义的影响,改变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通过向西方靠拢尽快进入世界中心的心态;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建立起一个包容性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对来自农村的挑战和来自网络的挑战。
在面对哈贝马斯热的同时,曹卫东教授也不无忧虑的提及,对于哈贝马斯的思想,并没有多少人去读其著作,大多数人只是听个名字而已,包括知识界,包括思想界,现在正儿八经做这些研究的人,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读过,而且已经介绍过来的这些东西,只占其思想成果的多少分之一。我对这一忧虑深表认同,前段时间翻到一本书,叫《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也不无忧虑的提及到,文学史上的好多东西,只是在文学史中作为名词出现,而真正的历史文学作品并没有多少人读起,这样如何来做文学史研究?因而,在读曹卫东教授的《德国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和启发》演讲稿时,不仅学习了哈贝马斯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学界的一种让人担忧的现状,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缺乏潜心、专业、深入的研究,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