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以车间为单位的质量控制小组,为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而群策群力,最后意见和建议汇总在一起,并强化整个公司作为制造业的实力。这种老生常谈、知易行难的团队合作机制的基础是,日本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强大归属感'为了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大家共同去努力。
二战之后,导弹取代了大炮成为战争的主角。与大炮要求事先做精密瞄准相反,导弹击中目标靠的是运行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凡事先悬想一个完美的流程,努力设计出一个精确的操作说明书,其实相当于大炮的思路;而大致正确就先开始做,然后在实践中永无止境地进行自我调整,才是导弹的思路。而实现这种调整的前提是员工自发性的努力:发现问题和思考改善方法,这是操作说明书无法明确指示的。所以,只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工作的制造业,就好比瞄准目标之后再射击的大炮,可是这样的做法是无法与导弹的命中率相比较的。
战略学里讲的'预备、开枪、瞄准'其实也是一样。大家乍一听,还以为发号的军官喝醉了,应该是'预备、瞄准、开枪'才是啊?但如果两军真的短兵相接,按照前者作战的一方得胜概率估计还是要大些:原因很简单,真实的战斗肯定不止一枪。上一轮的瞄准相当于为下一轮的开枪做准备。这种通过实战中的微调最后打中目标的可能性往往要比那些无休止地持续瞄准,迟迟不敢打出第一发子弹的要大得多。
要实现这种反馈循环,难的是建立那种能够让员工不断瞄准,努力实行持续改善工作的管理机制。有这么一家生产热水器的公司,夸耀自己如何有双重的质量检查程序:'以完全的方式保证绝对不出缺陷产品,这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制造业!'这种用质量检查制度来保证质量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大炮而不是导弹瞄准目标的思路:最好的质量永远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如果不能在员工中建立那种以公司一员为荣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地自动自发地去改进生产流程,任何类似这种双重检查体制的'严格精准流程'都只是骗骗外行而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