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家们都反映蓝海战略看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到企业的经营层面,其实非常困难。普遍遇到的问题是,通过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客户价值元素)形成新的价值曲线之后,找到的要么是一个小水池(太小的细分市场),要么是远在天边的蓝海(不现实的市场),甚至是海市蜃楼(不存在的市场)。真正的蓝海到底在哪里?蓝海战略是不是大师和咨询公司们画出的另外一个不切实际的大饼?如何才能把价值创新和蓝海战略真正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客户群和现金流?
在《蓝海战略》的最后两章,作者强调了组织中对员工的尊重和平等的文化对于实施蓝海战略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展开阐述。他们很清楚,战略的意义在于指明方向,是不是能够带好队伍,跨越重重险阻,到达目的地,那就是领军人个人的能力和造化了。指明方向的时候,把跨越险阻的困难强调得太多,可能反倒把明确的方向搞糊涂了,把简单的信息搞复杂了。更重要的是,毋庸讳言,该理论模型的商业价值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比较悲观的人容易把这个问题与大家都熟悉的'外科大夫治箭伤'的故事相提并论。外科大夫咔嚓一剪刀把中箭者露在外面的箭尾剪下,放下剪刀,就要请中箭者出门。很多战略学的模型和理论在一些组织学者看来,都有点像这种只负责剪箭尾的外科大夫。例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管是巴尼的'宝贵、不完全能买到,不完全能模仿,不完全能替换'的定义,还是科格特和赞德所谓'高层次上的组织原则',温特所谓的'模糊的因果关系',从组织学的角度,都属于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的典型。
同样作为组织学者,一般管理出身的战略学者明茨伯格在《手艺式战略》和《战略规划兴旺录》中强调的自上而下的伞型战略(主观意图战略)和自下而上的草根战略(自我呈现的战略),讨论的核心就是怎样真正把战略根植到最扎实的土地上、把战略落实到实处的办法。可惜,强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学,总是比不上强调英明的领袖指明方向、带领我们向前进的战略学更吸引管理者的眼球。然而,容易走的总是下坡路,管理无捷径,没有挖出来的箭头总得有人挖,这便算是关于管理的苦涩的真理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