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释怀的历史疑虑-《走出中世纪(增订本)》书评
即使《走出中世纪》提出了很多历史的现实问题,但依然有一些让人久久无法释怀的历史性疑虑,是让人遗憾的,也是让人迷惑的。
中国的形象如何突然间从天堂到地狱?历史的玩笑有时开的太大。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统治已经从根子上开始腐烂时,欧洲上到皇帝,下到民众,包括伏尔泰等思想家在内,都是一片赞美和无尽向往。欧洲主流集中在用中国的'美善'来反对欧洲的'丑陋'。在他们笔下,遥远而神秘的中国,政治是那样贤明,皇帝是那样慈爱,制度是那样完美,教育是那样尽善,中国有着中世纪欧洲做梦都想不到的局面,人口繁庶,物产丰富,生活富裕,首道德尚,文化发达,政治稳定,人心都心满意足。然而早在明末开始,就有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向西方报告中国的内患与脆弱,却遭到抨击。但一到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的美好形象旋即被打破,一去不返。由此,中国的政治腐败、中国的文化落后、中国的民智低下,一直到后来的东亚病夫,等等。难道仅仅是一场失败就能让中国的形象彻底颠覆?
思想文化何以出现中国式的倒退?自西汉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文化演变进程是,西汉的经今文学,其次是东汉到唐代的经古文学,再次是两宋兴起的程朱理学,而后是明朝中叶开始兴起的陆王心学。但从明清之际开始到晚清250年间,即出现了历史的倒演,明末清初反思明亡原因,一致谴责王学;而顾炎武之后又开始否定程朱理学,倡导恢复汉唐的经古文学;清朝中期后经今文学又压倒经古文学,再次倒退到西汉;再到康有为时期,又攻击经今文学,传统的经学皆被批倒;再等到清末,随着进化论、天赋人权等学说进入中国,康有为等人批判经今文学的思想又被批倒。此后,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占据思想上的主流。为何出现倒退,仅仅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早熟与徘徊现象就能解释吗?那貌似繁荣的康乾盛世背后,到底是如何钳制着思想的进步?
对外的学习何以越来越不自信?中国人向来有着文化上的包容,有学习先进的传统,对于各种文化的宽容传统更是让人称道,盛唐时期让人羡慕的文化大交融且放下不提,就是被誉为一团漆黑的明朝末年,中国的士大夫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主动,在抗倭战争中学习西方人的火器,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学习近代科技知识,明末战争的各方也都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装备。可是一到被后世史家大为推崇赞美的大清,为了保持满人所谓尚武精神,提倡骑射功夫,禁止生产火器之书传播,甚至不再铸造火炮。于是可笑的局面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清军以中世纪的武器与近代的军队对垒,如何能不败?而军事上的战败与思想上的保守无知相比,又相形见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整个耽误了20年的富贵时间,继续昏睡,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惨败,终于有所醒悟。为什么越到后来,越是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越是没有向外学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