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他当为自己的形象如此多变而悲愤不已。没有想到,在长达两千年的尊孔过程中,他的形象如孙悟空一样随着尊崇者的意愿发生着七十二变,他不幸成为任人打扮的历史小姑娘。在'道统'学统'之类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孔子的客观形象被个人的主观意象代替,这种情况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普遍地存在。正如梁启超所言,孔子渐渐的变为董仲舒、何休,渐渐的变为马融、郑玄,渐渐的变为韩愈、欧阳修,渐渐的变为程颐、朱熹,渐渐的变为陆九渊、王守仁,渐渐的变为顾炎武、戴震。因而,当学者们研究孔子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先面临真假孔子的问题。
但真假孔子的问题绝非那么简单,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不仅可用形象万千来形象,地位也是跌宕起伏。他时而现身为先知,时而现身为巫师,或被说成僭望王位的'素王',或被说成安贫乐道的'先师'。他还被看成禁欲主义者,而另外一些人却把他看成享乐主义者。在历史上,他的地位数起数落,封号屡次变动,作用代有异说。即使在初唐这个'经学统一时代',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孔子的形象就大变了三次,唐高祖只尊孔子为'先师',配享于'先圣'周公;但唐太宗时即改孔子为'先圣',享受救世主鼻祖的待遇;但到了唐高宗,又降为'先师',继续从祀于周公。因这一决定有武则天的影响在内,这引起了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反对,两年后这一决定取消。由此即可以看出,孔子的经义可以统一,但孔子的形象难以统一。
何以孔子的形象会出现如此变化?韩非的嘲笑可用来解释。他说,孔子、墨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派系,墨家分为三个派系,虽然见解不同,却都坚持自己是正宗,而孔子、墨子已经不在世上,谁能判定真伪?其实韩非自己恐怕也不是正宗的申、商学说真传,但他的话却提示一个事实,公元前三世纪,孔子的真形象已经混乱,何况后世会越来越演化难辨。孔子的形象就像一个竹笋,被历朝历代的笋壳一遍又一遍的包起来,想认识真的孔子,就必须一层又一层的拨笋,但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孔子的真形象探索还未有成就,近现代史上的孔子形象继续裂变,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强调孔子'托古改制',从而树立孔子的革新派形象,当然是为变法鼓吹;到新世纪,康有为已经沦为守旧的保皇党,章炳麟为抨击康有为和孔教信仰,又将孔子的形象贬斥为功名利禄之徒,以教育为幌子一心向上爬;五四时期孔子遭遇'打倒孔家店',但五四后,胡适等人又开始为孔子辩护,说孔子的人好学说也好,只是被门徒败坏了名声。不管上述孔子形象如何,但都是出于一定目的的辩护,在不尊重史实的问题上犯着相同的病根。由此,可以看到孔子研究的一个重大原则错误,就是预先设想一个孔子的形象,然后再来找资料证实,是典型的'六经皆我注脚'手法。那么在今天,孔子的形象还在继续地变化,特别是在国学重新兴盛的时期,孔子的形象已经从文革'砸烂孔家店'时的低谷不断回升。可是,如何让孔子的真实形象清晰起来,只能是用一个流行的广告词来表述,'敬请期待'。但愿这个期待的时间不会那么遥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