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有了钱之后,他会...-《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书评

  知识分子真的很穷吗?

  逍遥游:陈明远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这本书跟他过去的《文化人与钱》以及《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两本书一脉相承,谈的都是知识分子的经济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如此密切相关。过去一直有个误区,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认识上,一谈到知识分子,似乎就会联想到清贫。

  高建军:这绝对是错的,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并不清贫,是因为古代社会,有了知识才可以进入主流社会,当然也就不清贫。有个别的知识分子是清贫的,他们也就被人为放大成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清贫。再有,古代知识分子有哭穷的习惯,是一种风雅的表现。

  逍遥游:是,就拿陈明远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的经济状况来说,也不是这样。拿民国来说,当时知识分子的薪俸是很高的,比如说胡适做北大校长时的月薪是300块大洋,而当时一些保持了独立身份的知识分子,比如说林纾、严复,当时的稿酬也相当的高,能够保证他们过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

  高建军:即使在新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也要好于普通工农。

  逍遥游:是,其实这才是一些人拼命往知识分子这个圈子里挤的原因。你刚才说'即使在新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也要好于普通工农',让我很受启发,知识分子的清贫问题,其实还存在一个跟谁比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说知识分子耻言利,其实不是,他们总是想跟权势或者财阀比较,当然也就清贫。

  高建军:所以,应该这样理解,知识分子的穷是怎样造成的?是体制造成的,还是他自己哭出来的。

  逍遥游: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提出来过,或者是心里明白,嘴上不说。

  经济条件与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高建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为人所制,其实实质上还是一种政治权谋的体现:用经济方法,把文化人纳入到政权的控制范围之内。基本上我是这个判断。

  逍遥游:你说的这是一个层面,而我想从知识分子内部来做一下反省。就是知识分子有没有独立的传统?

  高建军:这要从一大一小两方面看:从大的中国历史看,从宏观上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没有独立的传统的;但从微观、从某个具体的,或某些个体的知识分子看,又有一点独立的痕迹。特别是在乱世,这个特征更明显。

  逍遥游:对,我也是这样判断。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高建军:是,我想这似乎是因为他们的经济生活的来源更加多元。要是文化人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则他们在精神思想上一定是独立的。我说的这个独立不是简单的富裕或富足,而是其经济来源不受政治体制的粗暴干涉。这样,他们即便钱挣得少一点,吃得坏一点,住得差一点,穿得破一点,他们也不会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窘迫与自卑。钱挣得少就少花,挣得多就多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何等的自由舒展。所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刚性的体现。经济也是政治,经济是政治的具体体现化。所以,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的好与坏不在其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们获得财富的方式是否不受别的因素影响。否则,你的钱再多,生活过得再舒服,在别人眼里也不过一只无毛两脚的低等动物而已。

  逍遥游:但是具有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又非常少,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否可单单从经济这个切口进入来谈这个问题?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好谈。

  高建军:不是经济问题,从来就不是经济问题,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经济所反映的还是政治集团的治术。

  逍遥游:权力、利益、学理,这是一个三角架。

  高建军:在权力和政治利益面前,学理是微不足道的。从古代知识分子的情况考察,他们的独立的程度主要看统治者为他们所提供的退路。退路越少,独立的程度越低;退路越多,独立的程度就高些。经济可以看作是一种退路。社会地位也是可以看作一种退路。虽然是一种夹缝中的自由。

  逍遥游:是,这就要看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具有弹性,在弹性的制度之下,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就相对容易保持,在刚性制度下,知识分子就很难保持独立性。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逍遥游:从古到今,知识分子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把一切问题往政治上靠。结果是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不敢通过正当的渠道去争取,把一切归咎在政治上。

  高建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无可奈何的惟一选择。政治在古代已经变成一种前提,所有的原因都来自它,所有的后果也来自它。所以,不是归咎不归咎的问题,是根本就是这样。古人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你不货会怎么样?

  逍遥游:'不货'会怎样?这就像'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那个问题一样,现在我们来谈论这个问题,还应该有一种更宽广的思路。就像现在许多知识分子在抱怨大学出了问题,但是还是待在大学里不出来。其实他们出来的话,也未必不能生存,起码,还可以靠版税生活。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们给自己设计的底线,跟他们的言说不相符。我想说的是,其实谈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首先应该落到个体实践的层面上。

  高建军:现实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你可能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出来?他们是能够靠版税生存,但你要知道,他们出了大学就独立了吗?拿版税就意味着独立吗?我们既然在讨论独立问题,那么就应该看清楚,有没有这个东西。那么,与其过一种大学外的相对没有保障的非独立生活。不如在大学里过一种相对有保障的非独立生活。

  文:高建军 逍遥游 出处:新京报 2007年6月



为您推荐

《印文化概说》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中外印文化, 涉及中国、日本、古代欧洲、古代中东、古代印度等地, 还有少量提及近现代美国、俄罗斯等地。书稿从文化学的高度, 对印章的材料、制作、印文、功能等进行论述。 书籍特色..

《中国砚文化:砚的魅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砚文化审美读物, 包括“访砚·论砚”“色砚新裁”“端砚的魅与惑”“开拓砚视野”几个专辑, 文中配精美砚图60余幅。这是一本从作家视角写作的关于砚的文化随想、杂感, 以及砚学论文的合集, 图书从..

《墨舞之中见精神-李继凯论书法文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专论中国书法文化的论文选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墨舞之中见精神》,到近期发表的《论书法文化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关联特征及功能意义》,主要探讨了文人尤其是作家文人与中国书法文化的持续而又复..

《湖北美术出版社经典美文行楷/墨点字帖/经典文化系列经典文化系列字帖》内

《工艺文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工艺文化》,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之作;阐释工艺之美的源泉;以“用”和“服务”诠释工艺;提倡民众的力量,尊重自然的意志;倡导无心之德。《工艺文化》:柳..

《砚种卷-鲁砚-中华砚文化汇典》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今山东,所以山东也简称为鲁。山东自古产砚,著名砚石达四五种,故鲁砚闻名天下。山东的砚石由于分布较为分散,各地的古代地域状况和交通条件,自然人文也不一样。因此各地的产砚历史先后也有..

《中国陶瓷文化与陶瓷文化产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在深入回顾悠久的中国陶瓷历史、梳理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基础上, 思考、分析、探索了中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首先分析了陶瓷文化产业的构成与现状、问题与困难, 其次提出了陶瓷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