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的《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新华出版社2007年6月版),研究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的经济生活,包括鲁迅、康有为、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闻一多、顾颉刚、吴晗等。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陈明远偏偏要一心钻'钱眼',目的是还一段明明白白的历史,以经济视角解读文化名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弄清各自的精神质量。'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在他的笔下落到了实处。
就鲁迅而言,陈明远认为他在五四运动的先知先觉中,第一个透彻地阐明了'钱'的意义。陈明远援引《娜拉走后怎样》中的名言为佐证:'钱'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为了捍卫自己的经济权,在上世纪20年代,鲁迅参与了北京教育界向北洋政府索取欠薪(简称'索薪')的坚韧斗争。对此陈明远发出感慨: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的确,较好的经济状况,保障了鲁迅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鲁迅之所以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成为文化人的榜样,与他脱离教育部'公务员'身份,依靠稿酬、版税自食其力不无关系。
至于周作人,民众历来耻于其'文化汉奸'之卑劣,可几十年间,不仅周作人自己,还有一些文人雅士也反反复复为他辩护。说到最后,无非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少一点反动行为','人才难得'云云。但评述其前半生,究竟是何等致命因素,比东洋指挥刀更厉害,使得周作人泯昧良知就任伪职'督办'、甘愿卖国投敌效鹰犬之劳呢?陈明远亦用一'钱'字作结:'知弟莫若兄。鲁迅生前对二弟的评价是一个字:'昏'。愚意以为'昏'有两大毒害,汪精卫、周佛海昏于权,周作人、张资平昏于钱。'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在这里,所有的辩解显得多么无力、更多么无理。虽说社会应该宽容,但是人格有条基准线:不能为'权'为'钱'而干出反民众、反仁道的劣行。越过这条界线就不及格,就不复为人了。
总之,依托经济视角,《何以为生》刻画出文化名人'百态',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文化名人的精神质量报告。比如蔡元培自1907到1915年间,先后旅欧留学只靠'爬格子'半工半读,撰写了《世界观与人生观》《文明之消化》等论文,根据在德、法进修得到的新知识,结合国情编著了《哲学大纲》《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艺术谈概(欧洲美术小史)》等。又如胡适借给青年学子陈之藩400美金,资助他去美国留学,后来陈之藩还款并写信致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等等。我们能从文化名人的经济来源、用途了解其人生原貌,从一个侧面窥见他们生活与精神或和谐对接或灵肉割裂的事实。毫无疑问,对于历史、今天、将来,即使跳出文化圈,陈明远的'算账'工作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黄亚明 出处:京华时报 2007年7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