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对中日同时开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成果的检验,结果在实力几乎相当的情况下,中国惨败,洋务运动宣告破灭。在总结教训的时候,以往的分析多注重于战争因素,如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海军装备更新不如日本,再深究,则是慈禧太后挪用了军费。可是若从政治背景来分析,则有另外一种天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清权贵们的孤注一掷最终促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满清权贵们对湘淮政治集团尾大不掉的猜忌。
历史学家翦伯赞早就对慈禧太后做出过'狡诈'的判断,而慈禧的狡诈也多有表现。比如,慈禧利用朝廷中的'清流党',成功的打击了以恭亲王为代表的一派势力,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义和团的问题上也是又打又拉,前后数变,无耻之极。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这个老太婆依然展露着狡诈的一面,迫使李鸿章孤注一掷,输光了政治赌本,从此退出权力中枢。
根据《走出中世纪二集》的描述,当战争在陆上出现节节败退的时候,北洋舰队还是日本很大的威胁,要不要在海上决战,朝廷争论激烈。就在争论的关键时候却传出慈禧突然'病'了,于是在以光绪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主战派的压力之下,面对慈禧的圣意难测,李鸿章只好出战,果然战败。但满清权贵们依然用着怀疑曾国藩的目光继续怀疑李鸿章的拥兵自重、不臣之心。直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满清权贵才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李鸿章输光了本钱。偏偏此时,日本点名要声望很高的李鸿章去谈判,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虽然靠挨了一枪子少赔了日本人一亿两白银,但从此李鸿章还是被订在汉奸、卖国贼的耻辱柱上。甲午战争之后,在一片讨伐声中,慈禧落井下石,随即将李鸿章罢免。可有谁想到过,他只是慈禧的替罪羊?
但事情总是因果相连的,慈禧等满清权贵的所作所为,直接把满清贵族与中国大局分隔开来,造成其不断被孤立,并最终被历史抛弃。甲午战争后,清廷中枢对地方更加失控,中国思想界也由变法向革命方向不断推进。到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在中央对各国宣战的同时,东南各省却在进行着'东南互保',也无人进京勤王,慈禧老佛爷便只能仓皇出逃了。更要命的是,北洋的新军也在不断成长,很快就要了满清权贵们的政治生命。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