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有声片

有声电影的发明,是电影工作者几十年不懈追求的结果。有声电影的兴起是与爱迪生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比他发明电影摄影机和电影视镜还要早8年。早在1887年,他就在试验一种可以“声画结合”的设备,使动作和音响同时录制下来并同时加以复制,他提出的“声画结合”概念,是人类第一次对有声片的呼唤。

1889年10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劳里·迪克森请爱迪生看他关于有声电影的实验:当机器开动,小小的银幕上出现了迪克森举着帽子说话的声音:“早安,爱迪生先生,我可以举起手来数到十,以显示它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他们没能解决机械录音的问题,所以这个实验一直停留在实验的阶段。

接着便是卢米埃尔在1895年所做的请人在银幕旁边为画面配音的尝试,梅里爱也有过这方面的幻想,百代公司也举办过几次歌唱片配音的试验,高蒙也尝试了如何使声画同步在漫长的默片时代里,一直有留声机为影片放音乐,有乐师为影片奏乐,还有作曲家专门为影片作曲配乐。

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形式来为电影配音:把剧中人的对白、音乐和其他声响效果灌制成唱片,放映电影时,胶片和唱片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以同速运转,于是银幕的影像和唱片就有了声画同步的效果。但是,只要机器发生一点儿故障,尤其是胶片拉断在一英尺以上,声画马上就错位了,这被当时的观众讥讽为“驴唇不对马嘴”,常常惹得观众愤怒抗议。

光阴飞逝,转眼之间就到了1925年,有声电影系统终于被研制成功并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AEG—托比斯—克兰影片公司”所垄断。他们向美各大电影公司提议,希望联合投拍有声片。1926年8月6日,他们与华纳公司联合完成了用留声机加扩音器进行的电影录音,终于使声画同步拷贝成的歌剧片《唐璜》在全美公映,引起轰动,收入达350万美元,使生意很不景气的华纳公司如饮甘露,有了生机。他们接着又拍了有声片《歌痴》,上映收入竟达到500万美元!公众争睹有声片的盛况,导致华纳公司于1927年再度推出更大型的音乐片《爵士歌王》。这部影片被1929年的首届奥斯卡奖授与特别奖。《爵士歌王》的制片人达里尔·柴纳克不无遗憾地向公众表明:这一殊荣,实应属于有声片的奠基人,在影片上映前一天去世的萨姆·华纳先生。

萨姆·华纳先生以巨资投拍有声影片的魄力是令人尊敬的,这真好比第一次大胆吃下螃蟹的人。在《爵士歌王》这部有声片里,虽然只插入几段道白和歌唱,却为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登上银幕做了极好的铺垫。1929年,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电影院里看到了用标准的美语录制的人物对话片,并且有音响和插曲。由此揭开了有声电影的灿烂一章。

电影的发声步骤可以这样记叙:一、声音进入话筒,变为电脉冲;二、强度不同的电脉冲被转录在胶片上,形成可见的图形——音迹,并在完成片的边上配上这种音迹;三、由放映机的“声眼”来识别这些音迹,“声眼”是一个小灯泡,在影片通过放映机扫射这个音迹区时,还原为声音;四、声音被传入扩音器,通过喇叭播出。

令人不解的是,美国各大公司一度拒绝投拍有声片。原来,他们认为有
声片的出现会在一段时间内冲击已拍成的默片出口。另外,语种的不同也必然带来译制的麻烦。例如,巴黎人在第一次看美国对白片时,竟有人高呼:“用法国话讲!”而英国人则对美国音调的英语时时报以嘘声。此外,拍摄有声片还给电影人增添了许多新的麻烦:要求演员记忆台词,要求导演能驾驭声画对位、音响效果,要求制片人准备更多的钞票等等。据说有些明星因为语音语调贻笑大方,只好改行,但导演却没有因此而主动辞职的。

令人深思的是,有声片的诞生竟遭到卓别林、金·维多、雷内·克莱尔、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们的排斥。

他们认为,有声片的诞生决不意味着把对白和声音生硬地装配在画面上,他们认为,成熟和完美的无声片(此阶段的无声片确已日臻完美,令人有不忍割舍之感)无需那些累赘的声响声音啊,声音,就这样在众说纷纭中来到了电影艺术的殿堂。当然,有声电影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毕竟是电影艺术家和观众久久渴望的。我们的大千世界本身就充满着声音,我们的电影怎么能永远没有声音呢?

声音的出现,使电影的面貌马上发生了变化,电影的制作面临转型,电影艺术在向声画对位方面不断地进展着。

1930年,德国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在有声电影方面做了可喜的尝试,他导演的有声片《蓝天使》使他一举成名。影片描写了名叫劳拉的歌女使一位大学教授身败名裂的故事。女主角由玛琳·黛德丽饰演,光彩夺目。影片因注重声音与画面、光影的配合,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画面传来酒吧的歌声,使老教授循着歌声去找歌女劳拉,劳拉面对极度屈辱、痛苦的教授依然在歌唱着;又如在火车汽笛声里,老教授向铁轨走去等等,声音在此把影片的悲剧色彩推向高潮,声音演进为参与叙事的因素。

《蓝天使》之后,有声片便迅速发展起来。斯登堡此后又一口气与黛德丽合作拍摄了6部优秀影片《摩洛哥》、《上海快车》、《金发维纳斯》、《红色女星》、《耻辱》、《魔鬼女人》。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也开始在英国拍摄了有声探索片《讹诈》、《39级台阶》,他赴美后拍出了成名作《蝴蝶梦》。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在1930年的《巴黎屋檐下》和1931年的《百万法郎》等,也在电影声音美学方面有独到建树。卓别林也于1931年拍摄了他的首部有声片《城市之光》。

中国的电影在默片时期已有名作问世,如吴永刚自编自导、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1934年他又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桃李劫》。袁牧之在1937年拍出了《马路天使》,在声音、画面、时空的运用上已十分娴熟。

有声电影就这样永远地取代了默片,使音乐、对白、音响永远在银幕上回荡。

为您推荐

七彩电影之光

雨后的空中现出彩虹,那绚丽的七彩颜色是多么令人欣喜和神往。伟大的诗人赞叹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山川、草木、江河、鸟兽以至于小小的昆虫,世间一切事物..

画布和窗口——电影银幕

电影在草创之时,流动放映商使用的银幕仅仅是一块白布,实在乏善可陈。很久以后,人们才开始在这块白布上大做文章。它的质地变得越来越适宜电影光源的投映和反射,它的形式也..

从影视合流到多媒体

相对于电视,电影的优势在于它有无可比拟的清晰度、宽大的画面以及绝佳的声光效果。理论上早已论定,电影银幕一开始就采用的黄金分割率,使银幕比电视屏幕更适合人眼的自然视..

巨片意识与巨片效应

走进电影的艺术世界好莱坞电影派跨跃时空的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以前的电影,还称不上是艺术。它不具备什么技巧,表现方式既原始又粗俗,世人们也只把它看作变化的魔术工具。但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它就渴求着跻身于艺术之..

蒙太奇理论的缔造者——爱森斯坦

国界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不能阻隔艺术的融汇贯通。比格里菲斯年轻23岁,有着宽阔前额和深邃目光的苏联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本出身于舞台导演,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的一天,他和..

与个性电影为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蒙太奇理论的确立,使电影艺术有了自己的表达语言,也促使电影从真实记录的初级阶段(卢米埃尔兄弟时期)发展到了故事片阶段(梅里爱时期),并逐渐发展成好莱坞制造类型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