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_电影剧情简介与鉴赏

B  людях
 
 
1939         黑白片           110分钟
 
苏联莫斯科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米·顿斯柯依
 
编剧:伊·格鲁兹节夫(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普·叶尔莫洛夫
 
主要演员:阿·梁尔斯基(饰阿辽莎)
 
维·玛莎里吉诺娃(饰外祖母)
 
米·特罗扬诺夫斯基(饰外祖父)
 
伊·库得良夫采夫(饰绘图师)
 
伊·扎鲁宾娜(饰洗衣妇)
 
阿·齐蒙塔耶夫(饰厨师)
 
 
【剧情简介】
 
阿辽莎·彼什可夫(高尔基的原来姓名)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格罗德市。因早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度过了孤苦的童年。由于开染房的外祖父破产,只读了两年多小学的阿辽莎,从 11 岁起便被迫为生存而当了童工。
 
绘图师谢尔盖耶夫同母亲、弟弟维克多及其妻子住在郊区,一大早,阿辽莎就得起来生炉子,烧开水。谢尔盖耶夫的母亲跪在厨房里对着圣像祷告,她要上帝责罚儿媳,而儿媳却在门外偷听。她请上帝帮小儿子娶到一个有钱的大美人。小儿子被吵醒了,便生气地骂母亲“见你的鬼去吧!”而母亲则骂儿子是“狗娘养的”。阿辽莎听了母子对骂情不自禁地笑了一下,正巧被老太婆发现,便挨了一顿骂,还罚他削土豆。这时绘图师的妻子走来命阿辽莎把地板擦洗干净,并不断地教训说,你是穷人家的孩子,我们可怜你才收留你到好人家做工。她还不断地提到她送给过阿辽莎的母亲一件绸外衣的事。阿辽莎不服气,就顶嘴说,你既然送人了,干么老是念叨这件事呢?于是老板娘气得便拧阿辽莎的耳朵,阿辽莎捂住耳朵跑了,老板娘捡起土豆打他。
 
绘图师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早饭。阿辽莎刚进屋,女主人便说他偷吃东西,立即把他的嘴掰开来查看,说,他吃啦,有渣子呢!绘图师本人虽然对母亲和妻子的行为不以为然,但也未加制止,只是笑了笑。阿辽莎又顶嘴,老太婆大叫道,这小子能杀人放火,我们要死在他手里啦,说完就气呼呼地走了。绘图师对阿辽莎说,我若把你送回家,你还得捡破烂呀。阿辽莎答,那也比在这儿扫厕所强啦。
 
屋里只有绘图师和阿辽莎在绘图纸。绘图师的母亲和妻子发现了,闯进屋里就按住阿辽莎的头往桌子上撞,把阿辽莎画的图纸撕掉,还大骂绘图师是混蛋,把挣钱的本事教给穷小子。绘图师无奈地对阿说:“算了,别学啦  ”
 
大杂院。洗衣妇在晒衣服,阿辽莎在唱歌,洗衣妇娜塔莉娅很可怜他,说他应该去上学。她说自己洗衣服赚钱是为了供 14 岁的女儿上中学。突然走过来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要阿辽莎抱,阿把她哄睡了。一会儿,一位贵妇人骑着马回来了,她惊奇地从阿辽莎怀中接过女儿,十分傲慢地走了。但是小女孩醒来后非要阿辽莎陪她一会儿,于是阿走进了贵妇人的家。为了表示谢意,贵妇人就借书给他看。阿辽莎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大仲马的小说《玛戈王后》,从此在他面前便展开了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这位贵妇人也成了阿辽莎终生难忘的“玛戈王后”。
 
深夜,阿辽莎在读书。老太婆走来,突然大叫:“你这毒蛇,把蜡烛都点完啦,要烧掉房子呀?”她的儿媳也大喊大叫地要绘图师把阿辽莎辞掉算了。
 
阿辽莎的外祖母一大早就来到绘图师家,因为丈夫病了,没钱买药,想跟绘图师借一卢布,从阿辽莎的工资中扣除。外祖母劝阿辽莎忍耐,再过一两年学会本事就可以出头了。
 
 
一天早晨,大街上突然喧哗起来,全副武装的骑兵飞驰而过。过了一会儿,绘图师说,沙皇被暗杀了。女主人说,都是那些书读多了的家伙干的。
 
大杂院里,居民们聚在一起聊天。有人争论沙皇大还是主教大,后来两人打了起来,阿辽莎和娜塔莉娅把被打晕了的一个人救了起来,却没想到这个人说阿辽莎偷了他的钱包,于是众人抓起阿辽莎要扭送警察局,恰好被贵妇人看见,从此就不理阿辽莎了。绘图师的母亲把阿辽莎接回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无处伸冤的阿辽莎毅然地离开了绘图师的家。
 
伏尔加河的码头上熙熙攘攘,纤夫们唱着号子。阿辽莎来到“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工。厨师斯木雷不识字,但有很多书放在床下,他便让阿辽莎在休息时读书给他听,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次阿辽莎读了果戈理的小说《塔拉斯·布里巴》给他听,他感动得流下了泪。但是好景不长。食堂侍者因阿辽莎拒绝同他合伙偷餐具,这个侍者便乘阿辽莎不备把一些碗碟放在脏水桶里,阿辽莎倒脏水时把碗碟弄碎而被开除了。斯木雷难过地同自己的小朋友分手时,劝他要多从书中学习有用的东西。
 
离了轮船不久,阿辽莎又找到了画圣像的工作。圣像店老板首先教他认识什么样的圣像治什么病。三手圣母、七身圣母等等,有的治牙痛,有的保佑醉汉。记住这些才能卖好价钱。
 
在作坊里,上了年纪的画师们边工作边唱歌,有时停下来聊天。画师们说,这作坊就像牢房,他们是囚犯,整天就这样干活儿,个个一贫如洗。卡
 
班久赫是教堂音乐师出身的画师,他经常唱忧伤的民歌,他领唱,大家合唱。
 
一天,阿辽莎在作坊里给画师们读起莱蒙托夫的关于魔鬼的诗篇。大家听着,议论着。一位画师把手中的圣像改画成魔鬼。这一切被圣像店老板看到了。老板悄悄把阿辽莎叫出去,要他偷音乐师的笔记本,因为那里记录着对当局不利的内容。阿辽莎拒绝出卖朋友,打了老板一记耳光。他回到作坊同画师们告别说,我再也不想忍耐了。
 
阿辽莎回到了外祖父家。一进门,外祖父就讽刺道,嘿,大老爷回家啦,赚了多少金子?阿辽莎不理他,点起一支烟抽了起来。外祖父突然揪住阿辽莎的头发,阿辽莎顺势一头把外祖父撞倒在地。气急败坏的外祖父骂他是野孩子。这时外祖母进屋来,也揪住阿辽莎的头发说,该揍你一顿,于是外祖父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
 
阿辽莎跑到门外,外祖母也跟了出来说,你不要生我的气,你外祖父老啦,糊涂啦,他也是苦命人啊。
 
晚上,阿辽莎向外祖母讲述了自己在“善良号”轮船上的经历,说世界上有坏人,但也有好人,说他再也不想忍气吞声地生活了。这时外祖父在圣像前默默地祈祷着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阿辽莎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来到郊外的森林拾柴禾、采蘑菇、捕鸟。外祖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悠然自得地讲述着自己青年时代当纤夫的生活,那是充满艰辛而痛苦的经历。外祖母在休息时又给阿辽莎讲起了民间故事。阿辽莎架起了网开始捕鸟。祖孙三人高兴地望着东方地平线: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在美妙的晨景中外祖母唱起了民歌 
 
阿辽莎在集市上闲逛,一群醉汉走过。在酒馆附近,他发现一个醉倒在地上的妇女,被更夫拖着,阿辽莎同更夫打了起来,很多人都来围观,赶走更夫的阿辽莎扶起这位妇女,却发现是洗衣妇娜塔莉娅。阿把她扶进酒馆,坐在餐桌旁。娜塔莉娅完全清醒了,她告诉阿辽莎,女儿念完中学就抛弃了她,女儿怕丢人,因娜塔莉娅已经沦为妓女。她劝阿辽莎不要再到酒馆这种地方来,这儿只能使他堕落。一位被教堂开除了的唱圣歌的歌手同阿辽莎一起走出酒馆,朝伏尔加河岸走去。这位“为了真理”而离开上帝的人对阿辽莎说,年轻人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光明大道。
 
阿辽莎站在一条轮船的甲板上,外祖父和外祖母站在码头上挥手送他远行。他觉得这是他同老人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船开动时他默默地望着亲人的身影 
 
 
【鉴赏】
 
小说《在人间》是被誉为伟大无产阶级作家的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童年》(1913)讲述的是阿辽莎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没有童年”的童年时代,而《在人间》(1914)则叙述了主人公从 11 岁开始独立谋生的苦难经历。写于 1922 年的《我的大学》记录的是阿辽莎 16 岁到 20 岁在
 
伏尔加河上喀山市一带的流浪生活。高尔基的三部曲被公认是传世佳作,尤其是前两部的艺术水平是有口皆碑的。而同俄国 19 世纪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阿克萨科夫和柯罗连科的自传小说相比,高尔基的作品远远超出了描写个人经历的范畴。在这里出现的是旧俄国小市民生活的真实画面,集中表现了沙皇专制制度人吃人的残酷本质。贯穿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主题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新人”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尽管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没有复杂尖锐的情节起伏,但是透过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和三教九流人物,如流浪汉、手工业者、妓女、警察、大学生、洗衣妇、看门人、厨师等人的不同命运,人们不难看到卑鄙无耻和高尚情操、蛮横无礼和文明智慧、贫困潦倒和不甘堕落、嫉贤妒能和恻隐之心这善恶两种势力的对抗,而作者则热情地歌颂着“新人”的奋斗精神,从而使作品具有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巨大作用。
 
本片编导格鲁兹节夫和顿斯柯依忠实地体现了原作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和朴实无华的画面刻画了 19 世纪 70—80 年代俄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性格,有力地揭露了“黑暗王国”中残酷的阶级矛盾。本片对“小市民意识”的本质——自私自利、愚昧无知和弱肉强食的无情暴露,在 30 年代的苏联电影界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引起争论。在当时以革命历史题材和五年计划建设为主旋律的众多影片中,无情抨击俄国社会残酷真实的《在人间》被指责为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事实上这正说明编导者同原作者都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原则。
 
本片由四段故事组成,即阿辽莎在绘图师谢尔盖耶夫家当学徒;阿辽莎
 
在伏尔加河上的“善良号”轮船餐厅里当洗碗工;阿辽莎在画圣像的作坊里
 
当学徒;失业后阿辽莎回到外祖父家中。影片着重表现了阿辽莎生活环境的
 
恶劣和小市民意识的残忍。例如人们在大杂院里闲聊,两位朋友就沙皇大还
 
是上帝大争论起来并大打出手,一人被打倒在地失去了知觉。围观的人们先
 
是看热闹,当“热闹”一结束,人们便索然无味地纷纷离去。阿辽莎和洗衣
 
妇出于同情心抢救了受伤的人,但是被救起者反而诬陷阿辽莎偷了他的钱
 
包。为此阿辽莎被老板的母亲和妻子狠揍了一顿,最后还丢掉了饭碗。又如,
 
影片对绘图师之母的狠毒性格的刻画:老太婆在祷告时张开没有牙的嘴巴,
 
说出了各种可怕疾病的名称并请求上帝把这些病症都降临在她儿子的仇人的
 
头上。而绘图师的妻子却总是在向阿辽莎重复着一句话:她曾送给阿辽莎的
 
母亲一件绸外衫  有人认为,20 年后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
 
人物和画面似乎与《在人间》的风格有相通之处,这一联想看来不无根据。
 
导演顿斯柯依是遵循高尔基的创作原则塑造人物性格的,从不把人物理想化、公式化。影片中几乎无主要和次要人物之分,每个人物的一切细节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影片中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复杂的、矛盾的,似乎都由好与坏的品质构成。阿辽莎就是在这种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们包围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既是“染缸”
 
也是“熔炉”。例如他的外祖父既是暴君式的家长,又是关心子孙的长者;他既是贪婪的守财奴和嫉妒心强的小市民,又是常常缅怀当年自己的纤夫生活因而视野相当开阔的过来人。绘图师谢尔盖耶夫是个本性善良但意志薄弱的人。他同情阿辽莎并想教给徒弟谋生本领,但是为了求得安宁却对母亲和妻子的胡作非为迁就妥协。卡班久赫是个多才多艺的教堂音乐师,他追求真理和公正,但是他嗜酒如命,因而一蹶不振。通过这些人物,影片强调了社会生活的杂乱无章,普通百姓在贫穷和残酷的生活中优秀潜质被埋没,人们的性格被客观环境所扭曲。
 
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影片通过阿辽莎的视角同时也赞美了没有被生活压垮、没有失去高尚品质的一些人物,透过丑恶的现实依然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首先是阿辽莎的外祖母。这位身材高大而动作却相当敏捷的老妇人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带着浓重的乡音,是她为阿辽莎打开了民间传说这个奇妙的神话世界。她的善心和爱心也帮助了阿辽莎去正确地对待人们身上的弱点和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要求他与人为善,宽宏大量。她并不是无视人间的罪恶事实,而是对产生这些罪恶的原因深有领悟,因而她更高兴看到人们身上好的一面。影片编导和演员极其成功地再现了这个仁慈的外祖母形象。另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是轮船厨师斯木雷。表面上他是个固执而又不合群的中年单身汉,半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但他却有一颗赤子般纯洁的心灵,他的求知欲很旺盛,一有空闲他便让阿辽莎翻出床下箱中的书念给他听,他对什么书都感兴趣,也都信以为真。一次他听了果戈里的小说《塔拉斯·布里巴》中主人公慷慨就义的故事,竟孩子般流下了眼泪。他对为祖国而献身的英雄表示了由衷的热爱和崇敬。正是斯木雷时刻保护着阿辽莎免受欺骗和腐蚀,尽管他那卑微的地位并未能使阿辽莎避开厄运而终于被船主炒了鱿鱼。
 
伏尔加河上自然的美景也是影片的重要“人物”之一。人们的困苦与不幸同壮丽迷人的青山秀水形成了尖锐对照。例如阿辽莎受到委曲时,往往便出现伏尔加的汹涌河水,高耸的河岸,驶过身边的轮船,远处的村庄和田野  大自然像慈母一样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又如影片最后阿辽莎同外祖父和外祖母到树林中劳动的场面,观众从婷婷玉立的白桦林和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想到,在优美的大地上为什么生活如此不合理,人们为何如此目光短浅,互相摧残。导演顿斯柯依的创作个性最充分地体现在影片的这一道德主题之中,但不是通过长篇大论的台词,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画面把残酷的生活现实同诗意盎然的抒情美景结合起来,使影片情节和人物都蒙上一层柔情和希望之光。
 
阿辽莎在逆境中刻苦自学并自学成才,终于冲出贫穷和愚昧的包围圈,走上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道路。强迫劳动可以把人压垮,然而也可以使人奋发图强。阿辽莎追求知识、向往文明,他在书籍中发现了新奇的大千世界:各种国家和民族,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物的命运,神秘的民间传说和多愁善感的爱情故事,不仅增长了少年的知识和智
 
慧,而且培育了他同恶势力不妥协、同情弱者和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影片肯定了文化的重要意义。
 
本片成功地体现了高尔基原作的思想艺术特点,对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私自利心理状态之一的“小市民意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热情地歌颂了敢于抵制进而改造不合理社会秩序的“新人”性格。对人的歌颂,对“大写的人”的赞美是贯穿高尔基整个创作的主题:“一切出自于人,一切为了人!只有人才是实在的,其余的一切都是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产物!人!这是多么美妙的字眼儿  这,多么值得骄傲!  ”(引自高尔基的剧作《在底层》)
 
(崔君衍)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