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边塞诗, 是初唐诗人高适 (约702—765) 在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 所作《燕歌行》.诗歌揭露了在天子纵容下边将骄淫轻敌, 致使广大爱国战士遭受巨大痛苦和牺牲的边地实情.诗歌以下层士卒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前8 句写出师, 次8 句写战败, 又8 句写被围, 后4 句写死战.全诗歌颂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 描写战斗的激烈和艰苦.诗歌一开始, 从“天子非常赐颜色”入手, 表现出汉将出征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 又以“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鲜明对比的图画, 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 突出了军中高层将领与下层士兵的尖锐对立.诗歌还展示了“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的两地相思、关山阻隔、永无见期的苦痛.“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 讽刺了败将张守圭妄奏克获之功的劣行.最后以忆李广作结, 感叹朝廷任用边将不得其人, 希望将军体恤士卒.诗用错综交织的诗笔, 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 把苍凉的边塞风光, 把如火如荼的战事和将士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 造成一种深沉悲壮、豪放雄浑的艺术风格.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现实主义的杰作。
最早的边塞诗
现存最早的边塞诗, 是西汉时乌孙公主刘细君在乌孙国吟唱的《乌孙公主歌》.刘细君, 沛 (江苏沛县) 人, 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在元封六年 (前105 年) , 为了西北的安全和各民族的友谊, 将宗亲细君远嫁生活在西北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的乌孙族乌孙王昆莫.后因昆莫年老, 加之言语不通, 细君思乡悲愁油然而生.她所作《乌孙公主歌》, 既抒发了一个远适西北边塞的汉族女子的思乡之情, 也反映了西北兄弟民族的生活习俗, 开了我国文学边塞诗的先河, 对以后边塞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至盛唐更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