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词描写)

这首五绝是诗人在至德二载(757)九月行军途中所作。

古人有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习俗。诗的首句紧扣题中“九日”,写诗人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用王弘重阳节给陶渊明送菊花酒的典故,惋惜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一个“强”字,突现了诗人身处战乱中的凄清景象。

巧妙自然地化用典故,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诗人以个别代整体的方法,借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来表达对相隔遥远的整个故园长安的思念。

第四句是对“故园菊”的想象:“应傍战场开。”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街巷,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多么鲜明的一幅战乱图。这里表现的不是一般的惜花思乡之情,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早日平定叛逆的渴望。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全唐诗》第2102页。

为您推荐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诗词描写)

人渐老去,再不能象以前那样,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登高远眺,尽收远景于目前。 如此引起的叹老之悲,要比残春撩拨的惜时之情,更为浓厚、深沉。此诗是作者于重阳节(九月九日,有登高之俗)前日所作,极写年老惜时,更知爱惜光阴,不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词描写)

重阳佳节,兄弟们登高远望,在遍插茱萸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 诗句从对面着笔,别出心裁,构思巧妙,曲折有致,更进一步突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朴实感人。 注:茱萸,植物名,有香气,古人在重阳节佩茱萸用以避邪。 王维..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诗词描写)

遥望故园,辽远而迷茫,辨不清它在何方?思归之情正悠悠绵长。 适值淮南秋雨之夜,独坐高斋只听高空传来声声雁鸣。诗人独坐淮南高斋,思念故国,深感归思难遣,更那堪远方雁声传来,愈感凄凄惨惨,夜色深沉,秋雨绵绵。 诗句运用以景..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词描写)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诗词描写)

远离家园,深厌漂泊游宦的客子,站在通往故乡的山路上,翘首企踵远望,在视域里还是望不到自己的家乡,心中不由得一阵悲凉。 这里联系人物外表动作和内心思绪,表达了盼归田园的急切感。“望断”二字,真力弥满,笔意简妙而韵味无穷..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词描写)

这首五绝是诗人在至德二载(757)九月行军途中所作。 古人有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习俗。诗的首句紧扣题中“九日”,写诗人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用王弘重阳节给陶渊明送菊花酒的典故,惋惜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诗词描写)

江边枫树的叶子已经飘落,菊花也变得枯黄。 全家老少在登高节这天一同登上高处,遥望故乡。“九日”这天虽有美酒,怎能饮下。三年楚地为异客,想念家乡,不觉泪湿衣裳。 诗人用典,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