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是古都长安的名胜之地,在汉、唐时期,这一带绿柳成行,亲友送行,常在此处折柳送别,以表依依惜别之情。
这是词人游览时留下的印象。灞陵桥畔,轻烟薄霭漫笼着高低起伏的林带,望着这苍古、郁悠的景色,就好象身经汉唐时代的风俗世情。句中写景妙有远势,故能以少总多,转出怀古深情。
柳永《少年游》《全宋词》第32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诗句写作者心情惆怅,自己没有因由去拜望范蠡那样高尚的人,只有透过朦胧参差的树影,向东眺望那远方的太湖。 诗人表达出对古代名士的仰慕之情。格调深沉而雄浑,与杜甫相近。 注:范蠡(lí),春秋时代越国的大夫。曾帮越王勾..
清晨日高,诗人笑逢邻家女郎,只见她身着素雅的罗裙,半露着雪白的玉胸,亭亭玉立,虽未妆扮,但仍同仙子一般。 诗人笑赞说:你休去那清澈碧绿的秋池边,你的美丽姿容和白皙的肤色会羞杀那水中的白莲花啊。诗人赞誉有朴素自然美的民..
城外杨柳含烟,画桥流水,景色佳丽。 市区住家风帘依依,帷幕重重,房屋高低错落,连成一片,足有十万人家。这里由外到内,先分后总,层次清晰地描绘出钱塘大都市物阜民康的面貌。 注:风帘,挡风的竹帘子。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柳..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画舫录》亦载其桥名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可知,二十四桥是扬州的名胜之地,而今桥虽在,景却不同。冷月当空,湖中..
诗句写澧水桥的西面是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日高之时,还没有到达友人的家中。 诗人春郊访友,缓步于村路之上,步行多时仍未至友人之家。其中“日高”两字,既写出了奔走寻问之久,又表现了诗人焦急的心境。而“犹未”两字,更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