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写琴乐之词,诗人根据音色的刚柔、节拍的缓速、声调的高低变化,选用了三组意境,多侧面地塑造音乐形象。
试听,那激楚、悲壮的琴曲使人仿佛来到了易水之滨,面迎萧瑟的西风,耳闻脚下的寒流,随同燕太子丹为谋刺秦王的荆轲送行。又好象李陵异域别苏武,游子离愁,引起苍茫频顾。
忽然间,激越之声飘然而去。继响而来,那轻悠慢转的旋律犹如杨花柳絮在高远辽阔的晴空中飘浮,也好似亲人间曼声低语。
这巧于变化的乐曲,又划然一声,象是云端传来了飞鸿的尖叫,亦象是霜天鹘鸟的长鸣,耳畔边回荡着振颤人心的凄厉声。渐渐地,音调低沉,苦涩凝咽,就象是当年杜甫投宿石壕,在寂静的夜晚卧听愁媳的抽泣。此处运用艺术上的通感,以视觉形象传达对琴曲的审美体验,再现音乐的意境及其强烈的感染力。笔力浑厚,出语峭甚。
注:鹘(gǔ),古书记载的一种鸟。
耿,指倚枕而卧之意。
赵文《疏影》《全宋词》第3324页。
为您推荐
关山,泛指关外北方之山。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曲辞中有《关山月》,多写离别伤感之情、思归故里之苦。《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意气风发、情绪激昂地吟唱着悲壮的歌(诗)。
此词概由荆轲别易水典故演化而成。战国末期,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期友不至,只好与秦舞阳成行。行前与丹别于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识。”辛词具有高度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李杜诗,韩柳文可以随手拈来,达到了“用旧含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程度,这里就是一例..
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就象日薄西山的暮景,多少爱国的英雄豪杰在这沉闷、窒息的空气中,感到压抑、愤懑。
句中用比兴的手法描写南宋王朝暗淡的前景,借以倾吐扼腕拊膺之叹。
注:愔愔(yīn),安静无言,默默无声。
冯取洽《贺..
荒凉的边塞,悠悠的羌笛声,传来了伤离之曲。
背井离乡,征戍之苦,已使征人难忍,更哪堪聆听这触动心声的曲调!缕缕笛声,象亲人的呼唤,又似游子的叹息,这怎能不使游子思亲之情迸发?!但作者未直接刻画征人的举动,而是用悬想示现手..
这首抒情小诗,是说春日里黄鸟绵绵婉转的啼鸣,引起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他站在高处远望,虽然望不见家乡的山山水水,可他自觉离家已不远了。
夜里思乡之情又似汩汩的春水,悠悠绕遍故乡的山水。诗人思乡之情。
白日未已,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