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借景写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用杨柳枝叶的浓密来形容惜别的深情,更富有意趣。
后二句转写怨恨,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负心的男子常常抛弃旧爱,另求新欢,这里“云雨无凭”即此意。
注:云雨,旧称男女欢合为“云雨”。
晏几道《清平乐》《全宋词》第231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春天,杨柳清新、明丽,十分可爱,为送别征人上路,折杨柳在手送于情人,告诉他:我的容颜与这杨柳一样有盛也有衰,又何必希望你的恩爱能长久不变呢?诗人用比喻和反诘口吻的语句突现了女子担心青春易逝,但又希望丈夫忠贞不渝的心情,..
这是诗人闺怨之作的名篇。 巧妙地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心理活动的过程,由“不曾愁”到“悔教”的变化。春光融融,杨柳青青,无忧无虑的少妇将自己打扮起来,登楼眺望。 忽然看到了街头的柳色,顿时感到自己辜负了大好春光..
登上咸阳城楼,举目远望,蒹葭、杨柳、村落、河桥略似江南,不觉思乡之情触景而生,愁怀无际。 此联写得雄浑壮阔,气象万千。诗人用“一”、“万”这两个差值悬殊的“数字”,巧收强烈的艺术效果。 注:蒹葭,蒹,荻。葭,芦苇。为常..
一场伤别的痛饮之后,扁舟夜发了,待愁醉醒来,我将置身何处呢?想必举目所见唯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吧。 句中纯然是想象之词,虚景实写,维妙维肖。以空寂的水程之景,表达了行人的孤寂之怀,具有“象外之象”,前人誉之为千古名句,..
杨柳遍街,绿丝成荫,活画出清明前后的艳春天气。 隔着门帘隐约看到花树影动,原来是一群群女子争先恐后地在荡秋千。诗句写出清明前后的大好春景,并配以民间的习俗活动,更能吸引读者。末两句妙在人物似掩藏在花树深处,若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