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词人晚年追忆靖康之变以前,青年时代在故乡经历的豪酣欢乐的生活。
回想起当年在洛阳名胜之地午桥庄的桥上游息聚餐的情景,真是令人心醉呵。席间的宾朋好友大都是英才豪杰,每逢风清月朗,杏花飘香,景色迷人的春夜,吹奏起悠扬动听的乐曲,大家纵情地欢歌豪饮。不知不觉,月影随着河水默默地流去,送走了黑夜,迎来了晨曦。
这里是一幅用淡墨轻描的夜饮图,画面空间开阔,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高处有皎月当空,低处有桥下流水,中部是桥上夜饮的英豪,桥畔杏花的疏影。这恬静的画境,经词人以笛声勾动,便显得意趣盎然,声情并茂。
读者仿佛听到美妙的乐曲旋律,嗅到沁心沁脾的花香,看到英豪的神采情态。
注:午桥,桥名。
《清一统志·河南府》:“午桥庄,在洛阳县南十里”。
陈与义《临江仙》《全宋词》第1070页。
为您推荐
这是抒写离情之作。
淡淡,指水波荡漾;悠悠,意为忧思绵长。对于远去他乡为异客,怎不让人产生万般伤感?诗人把这种离愁同“长江水”和“落花”相比衬:落花无声,而分离有恨,无限的别绪如同长江水一样长,一样深。写法委婉、含蓄,..
想当年,曲江院里题名的地方,十九位春风得意的进士中,你最是青春年少。
而今春光依旧明媚,却寻不到你的身影。寺门前的杏花纷纷悄然飘零。作者旧地重游,睹物思人。
面对大好春光,却不得展眉,因为想起青春年少时便夭折的朋友..
在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上栖息着乌鸦。
冷冽的露水悄悄地下落,打湿了树上的桂花。这里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景色。“白”字贴切而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明月、桂花虽为美景,但冷露、乌栖,却给人以凄清之感,暗寓诗人佳..
在碧波荡漾的春水上,画船轻轻滑动,鸳鸯双双戏水。
眼前青萍红杏,了人双眼。耳边歌声嘹亮,沁人心脾。
首句写萍叶用“软”,将春草的细柔、稚嫩状出,很是高妙。同样,写杏花用“明”,状其盛艳之态,极富形象。
春水、萍叶、鸳鸯..
描写了一幅清幽、静僻的村野景色。
杏花烂漫的村庄,酒旗迎风招展,宽阔平静的河水似平展的锦缎,伴随清风缓动着,稀稀落落的春花,偶尔飞离枝头,在空中似蝶飘舞。诗句以视觉取象,从不同空间位置表现村野的总貌,再以“残”字轻点..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画舫录》亦载其桥名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可知,二十四桥是扬州的名胜之地,而今桥虽在,景却不同。冷月当空,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