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好象是双峰并峙,矗立在印度文学史上。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印度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两大史诗对世界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古典文学主要是从两大史诗汲取营养和素材得以发展的。
《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的基本内容是贵族统治者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反映了印度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和奴隶制小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民族的自称,因为史诗题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印度人一直把它尊为“历史传说”。它包括一部英雄史诗,大量民间传说以及由祭司和其他知识分子编人的有关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非文学的成分。全诗共 18 篇,约 10 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二行诗,每行 16 个音)。它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传说《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是广博仙人(毗耶娑)。这当然只是传说。实际上,它最初可能是民间流传的一篇史诗。随着时代进展,它不断吸收各种成分,也增加了复杂性,最后经过一些婆罗门文人编辑加工而成。史诗成书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的 800 年间。
《摩诃婆罗多》的中心内部是写婆罗多的后代堂兄之间的内部斗争。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如下:
婆罗多王奇武王有两个儿子。兄弟俩哥哥名叫持国,是个瞎子;弟弟叫般度,继承了王位。般度去森林修行,不久死去,由持国执政,持国生了百子,称俱借卢族,长子叫难敌,般度有 5 个儿子,称般度族,长子是坚战,老二怖军,老三阿周那,最小的是一对双胞胎,叫偕天和无种。持国让两族的孩子跟随一位教师学习武艺。般度族学得好,引起了俱卢族的嫉妒;难敌一再设法谋害般度族。在王位的继承权上,堂兄弟之间展开了斗争。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第一次冲突是这样的:难敌派人修了一座用易燃材料造成的宫殿,企图纵火烧死般度族的五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因为事先有人报了信,般度族才得幸免于难。他们逃到民间,隐姓埋名。在这期间,般度五子合娶了黑公主,并拥有自己的盟国。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火烧荒,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难敌只好同意分治王国,让般度族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难敌见般度族越来越强盛,又一次玩弄阴谋。他派人用假骰子与坚战赌博,用骗局胜了坚战。坚战输光了一切,弟兄 5 人连同妻子都沦为奴隶,被流放森林 12 年,第 13 年还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一旦被发现,就得重新流放 12 年。流放期间,老三阿周那上雪山求神,得到法宝,深得各方同情。第 13 年,兄弟五人化装到另一国的宫廷中充当仆役,协助国王打败了来劫掠牲畜的难敌等人,现出了“真面目”,又增加了一个盟国。流放期满后,般度族坚持索还国土,他们在召集盟国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但难敌背信弃义,拒绝归还国土,这样和谈破裂了。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古称“俱卢之野’(现在的新德里附近)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的大战。附近的许多王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经过 18 天腥风血雨的大战,般度五子获胜,难敌一方几乎全军覆灭。难敌和另外三人逃到一个湖边。这几个人夜袭般度军,除了在营外的般度五子幸免之外,其余大部被消灭。垂危的难敌听到这个消息后死去,战后,双方妇女顿足痛哭,般度的长子坚战继承王位。最后,般度五子带着黑公主登雪山(喜马拉雅山)修道,4 人先死,只有坚战 1 人被天神接到了天堂。
由于这部史诗描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的宗族内战,因此又称为大史诗。但它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国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种统治者的斗
争,即弱小的对强暴的,受侮辱损害者对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居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史诗的同情显然是在被侮辱、被损害的坚战五兄弟一方。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已远远超过了贵族阶级的范畴,而是全民族的、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史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般度族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斗争,严厉地鞭挞了难敌等霸占他国领土、肆意发动战争的罪恶行径。这正是史诗的进步意义和民主精华之所在。史诗还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了古印度人民热爱和平,终止不义战争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古印度人民反对卑劣的占有欲望、追求家族的内部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的美好生活和渴望国家和平统一、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
大史诗有民主性精华,但是,由于婆罗门的润色和窜改,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如宿命论观点、报应理论等等,这也是应予以注意的。
《摩诃婆罗多》在艺术上也是很在功的。首先,它形象地概括了印度在奴隶制王国纷争时代的主要面貌,突出表现了时代的矛盾,也集中地传达了当时的各种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其次,是用奇特幻想和真实描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性格特征的半人半神式的人物形象,其中坚战、难敌、怖军、阿周那、迦尔纳、黑天、毗湿摩形象都富有个性,栩栩如生。此外,想象力的丰富,场景的宏伟,气势的磅礴,以及格言、比喻的绚丽而精巧,也为大史诗增添了艺术魅力。
还应该提及的,是大史诗在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插话,包括了 200 个独立的故事。“插话”的基本精神与主题一致,艺术性较强,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其中最著名的有《沙恭达罗》、《那罗传》、《莎维德丽传》、《罗摩传》等,有的插话在 19 世纪初传到欧洲,反映十分强烈。
大史诗《摩诃婆罗多》被印度人民视为“第五吠陀”。它是印度文学的宝库,许多作家艺术家从史诗取材进行再创作。史诗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哲学、伦理教科书,它对印度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过而且仍在产生巨大影响。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搬上舞台,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食粮。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这部大史诗,先有史诗故事的介绍,前些年又出版了节译本和改写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