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东方诗歌概述

中古东方诗歌,是指亚洲和非洲地区中古时期的诗歌,也就是亚非封建社会的诗歌。

东方各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有迟早。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或者更早一些)就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初步进入了封建社会。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地区的许多国家,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到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先后进入封建时代。而欧洲的封建国家则是在公元 5 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亚非地区封建社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在中古的前、中期,东方一些先进国家,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属于世界前列,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超过了同时代西方国家的水平。

与西方蒙昧黑暗的中世纪相比,东方的中世纪似乎多一些光亮和辉煌。但是,到了中古的后期,亚非国家就落后了。当欧洲进行产业革命时,亚非国家仍然在封建制的旧轨上缓慢而沉重地前行。

中古东方诗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古东方地区诗歌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兴旺的局面。这个特点也适合整个东方文学艺术。古代的东方诗歌限于几个文明古国,开始时都是在自己的土壤上产生的,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影响比较少。那时,东方其他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蒙昧状态。到中古时期,亚非诗歌产生的地域大大扩展了。除埃及、巴比伦、希伯来的古代诗歌中断以外,中国、印度诗歌在古代业已取得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又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在亚非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又有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波斯、阿拉伯、土尔其、
乌兹别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许多新兴民族和国家登上诗歌艺术舞台,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东方诗歌艺术的大河又荡进了许多支流,更加浩浩荡荡地向前奔腾。

第二,中古亚非各个和民族间的文化、文学交流大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艺术的繁荣,中古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东方各国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空前兴旺起来。这不仅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友好感情,而且对各族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悠久的中国、印度等国文学,影响了它们的邻国。中国文学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这几个国家不少作家和诗人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学造诣很深,能够写作汉文、汉诗。印度文学影响了东南亚各国。印度史诗和佛教故事在这些国家广为流传,而且成为地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西亚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学也在这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影响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以及阿拉伯、波斯文学也接受了邻近地区各民族文学的影响。我们知道,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又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文学、文化交流的大氛围中,诗歌艺术获得长足的发展是必然的,如果说古代东方诗歌的分布只是“星星之火”(限于几个文明古国),那么到中古则已成“燎原”之势了:范围广,民族多,诗人辈出,如群星璀灿;诗潮迭涌,像长河奔流。

第三是多种文学形式繁荣起来,但诗歌最为发达。中古时期,东方文学作品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体裁也有新的变化,诗歌、小说、故事、戏剧、散文都具备了,比起古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形成一种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日本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最早的,阿拉伯的故事驰名全球,戏剧以印度的成就最为突出,散文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发展。与之相比,诗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又是最有成就,也最引人注目的。中国的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皆为一时文学形式之代表;波斯等国创造了优秀的民族史诗;抒情诗和叙事诗在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以及其他很多国家蓬勃兴起。我们说中古东方诗歌发达,还可以从它在中古文学史中的地位中看出来。朱维之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亚非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是高校文科教材,其中“中古亚非文学”有四章,除各章“概述”以外,还有 14 个专节,而这 14 节中,竟有 9 节是专门讲诗人和诗作的。诗歌在东方中古文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后是宗教对诗歌的深刻影响。宗教是亚非各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中古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往往带有宗教的色彩。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诗人受宗教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许多诗歌作品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如日本诗歌常有佛教色彩,印度诗歌常有佛教和印度教色彩,等等。宗教给东方中古诗歌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如神秘主义和宿命论观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以分析和批判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宗教对中古诗歌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如思维方式、审美体悟、素材题材、表现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诗歌从宗教受益不少。这些也正是形成东方诗歌特色的重要因素。当然,消极与积极、正确与错误的东西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不易分辨。因此,对待东方宗教中与中古诗歌的复杂关系,要采取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研究,一定要防止片面化、简单化。中古时期东方宗教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如最近一些年来,佛教与中国诗歌、诗歌理论的关系,
便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热点;对东方其他国家的诗歌研究,人们也注意到诗歌与宗教“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成缕的联系。

中古东方诗歌的成就是巨大的,重要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有:日本的诗集《万叶集》、俳句和“俳圣”松尾巴蕉;越南的阮攸和他的长诗《金云翘传》;缅甸的吴邦雅;印度的格尔比达斯的抒情诗、杜勒西达斯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波斯古典诗歌奠基者鲁达基的双行诗、菲尔多西的长篇史诗《王书》、萨迪形式独特的《蔷薇园》和哈菲兹的抒情诗集;阿拉伯的颂诗、情诗和“悬诗”;还有亚美届亚的史诗《萨逊的大卫》,乌兹别克纳沃依的《五诗集》,黑非洲的史诗《松迪亚塔》等等。诗人如群星灿烂,诗作像五彩缤纷。这些诗人及诗歌作品,都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艺术精品。

让我们到世界诗歌艺术的宝库中,一览东方中古的风采!

为您推荐

东方朔割炙(原文及赏析)

指东方朔私割汉武帝所赐从官肉事。 东方朔是武帝朝臣,曾任太中大夫、侍郎等职,以诙怪滑稽着称于史。一年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晚)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早)归,请受赐。 ’即怀肉去。 大官奏..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诗词描写)

世上的人不理解东方朔,他是隐居在朝廷的如同下凡的神仙一样超脱现实的高洁的人。 诗人赴京本欲施展宏愿,但却被皇帝视为近幸之臣,与东方朔的处境相似。诗人以东方朔自比,以谪仙自诩。这是李白不被重用的郁结不平之气和无..

东方割肉(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原文】: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伏日(1),诏赐从官肉(2)。 大官丞日晏不来(3),朔独拔剑割肉(4),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5),请受赐。 ”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

东方避世(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东方偷桃(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原文】: 《汉武故事》:东郡献一短人,长五寸,衣冠俱足(1)。上疑若精(2),召东方朔至(3),朔呼短人曰:“巨灵!阿母还来否(4)?”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主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故被谪来此(5)。”上大惊,始知朔..

东方岁星(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原文】: 《太平广记》卷六引《东方朔别传》:东方朔未死时(1),谓同舍郎曰(2):“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惟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问:“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

东方侏儒(唐诗典故)原文、提要、词目

【原文】: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朔待诏公车(1),奉禄薄(2),未得省见(3)。久之,朔绐驺朱儒曰(4):“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5),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6),今欲尽杀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