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勒西达斯(1532—1623)是印度中世纪虔诚文学的另一个最主要的诗人,也是中古印地语的重要宗教诗人。他出生于印度北方农村的婆罗门家庭,出生后不久父母都去逝了,由别人抚养。童年、少年时期历尽坎坷,曾经沿门乞讨。青年时期娶妻成家。后来遇到一个师父,他便随师父在贝拿勒斯学习梵语和宗教经典。以后弃家进入僧门,曾云游四方,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生活,结识了各种社会人物。1623 年,杜勒西达斯死于贝拿勒斯。
他一生从事传教活动,也勤于笔耕,创作了 12 部诗作,著名的有《罗摩功行录》、《谦恭书》、《歌集》、《双行诗集》和《黑天诗集》等。《谦恭书》是宗教的赞美诗和祈祷诗,诗人用真挚、深沉的感情赞赏罗摩,祈求这位大神的庇护,倾吐了纯洁的宗教情感;《歌集》是罗摩故事诗,但较为简约、粗略,它可看作是《罗摩功行录》的提要;《双行诗集》别具一格,除了一部分赞美罗摩功业的诗歌外,多是一些训诫的格言诗,形式短小精悍,语言洗炼含蓄,蕴含人生哲理。
诗人的代表作是《罗摩功纪录》。这部长篇叙事诗是他多年沤心沥血、精心创作的。诗作取材于《罗摩衍那》的故事,并吸取了各种关于罗摩事迹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素材。全诗分 7 篇,相当于汉语 4 万多行,篇幅浩繁,规模宏大。这部英雄史诗,不仅是作者个人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印地语语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自从梵语史诗《罗摩衍那》问世后,有梵语以及其他地方语言加工改写的以罗摩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很多,《罗摩功行录》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一部。
《罗摩衍那》编定以后,影响很大。罗摩形象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是光明、幸福、高尚的象征,是为人们敬重的造福于人的大神。因此,膜拜罗摩成了印度人民一种民族宗教的情绪,罗摩也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大神之一。在中古时期,印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外族和异教的统治之下,罗摩更是他们心中一尊拯救人们于苦海之中的至高至尊的“上帝”,膜拜罗摩成为民族宗教的风气。杜勒西达斯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完成了《罗摩功行录》这部宏伟的长诗。
如前所述,《罗摩功行录》与《罗摩衍那》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的结构和中心故事都是相同的。从篇幅来说,《罗摩功行录》只相当于《罗摩衍那》的一半多一点,它只保留了中心故事和有关情节,舍弃了无关的情节和一些繁琐的描写,应该说,在故事情节的剪裁方面它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罗摩衍那》的中心故事我们在“古代诗歌”部已有介绍,可以参看。这个中心故事可以说和所有的以罗摩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的内容相同。不同的作品都在同一大的框架内表现各自的特点。《罗摩功行录》虽说不是一部完全独立的创作,但它又绝不是意译本或简单的缩写本。诗人在写作时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因而有它自身的特点。
从中心故事来说,《罗摩功行录》作了一些改动。如悉多不再是从垄沟里犁出来的,他生来就是公主,这一改动是和故事最后悉多并没有投入地母的怀抱相呼应的;悉多被救出来以后,和罗摩相亲相爱,罗摩并不怀疑悉多不贞,悲剧的结局改成了团圆的喜剧。从结构来说,原故事开头用来交待背景的一些内容大大简化,去掉了不少与中心故事关系不大的部分,裁剪合理。全诗还简略了许多繁琐、重复以及层层转述的部分,使情节更为紧凑。为了突出罗摩作为大神的身份,诗中出现了湿婆大神和雪山神女、乌鸦和大鹏这两对艺术形象,作为转述故事的层次,使条理更为清楚。从形象的塑造来看,人物更加完美和理想化。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等,都成了十全十美的理想人物。
评论家们认为,《罗摩功行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理想的人物。罗摩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在史诗中,诗人对原来的故事情节做了精心选择和改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了罗摩更为理想的人格。罗
摩在宫廷矛盾斗争中,是一位具有政治眼光,又恪守忠、孝、节、悌伦理规范的模范王子;在与妻子悉多的关系上,是一个忠于爱情,与妻子同甘苦共患难的好丈夫;在建立为民降妖造福的英雄功业上,又是一个神力无边的君主。诗人在罗摩身上增强了神性的光轮,也赋予了他更高更完美的人性道德标准。
如果说,罗摩已经被神化,又常常以教主的身份出现,使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话,那么,婆罗多这个人物则更生动、真实一些。宫造斗争中他是中心人物,但夺权是背着他进行的。当他被人从舅舅家接回来时,父亲已死,哥哥罗摩行已去了森林,宫廷里笼罩着一片哀伤。诗中这样写道:
萨厘雅蓬头垢面憔翟万分,
好比林中如意树被霜打雨淋。
她一见婆罗多连忙起身相迎,
哪知她突然背昏倒人事不省。
婆罗多见此心痛难忍,
扑倒在母亲脚前大放悲声。
叫声母啊,让我们见一见父亲,
哪儿是兄嫂和弟弟他们一行?
吉迦伊为何出生在人们?
为何不是无儿无女之人?
生下我这不肖子,
万古千秋背骂名。
三界只有我最不幸,
只因我,母啊,你这样悲痛万分。
婆罗多责怪自己和自己的生母,这就解除了■萨厘雅内心的疑惧。婆罗多在一再倾诉自己的无辜之后,安葬了父亲,然后带领臣民去森林请罗摩回来。诗人花了很多篇幅刻划婆罗多这个人物。
作品中的这些理想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打动了读者。这是艺术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这种理想的人物、理想的社会,恰恰是对诗人所处的黑暗现实的对照,它表达的正是诗人太平盛世的理想。
《罗摩功行录》的全部故事是通过 3 个人物口述、3 个听众层层转述的方式进行的;全部都是工整的格律诗,一般由四节四行诗和一节双行诗组成一大节。语言经过精心提炼,又没有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能接受的程度,无论在节奏方面还是韵律方面都动用得很成功。
作为一部宗教长诗,《罗摩功行录》也有不少消极的思想意识,如歧视妇女、美化婆罗门、维护种姓制度、宣扬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等等。这些消极因素与《罗摩衍那》比有过之而无及。这又自有其社会的历史的原因。
300 多年来,《罗摩功行录》享有盛誉,它被当作文学的典范、宗教的经典、伦理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在印地语地区,它更为深入人心,影响和地位都超过了《罗摩衍那》。诗人杜勒西达斯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地方为他立了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