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1838—1904)是埃及近代著名诗人,近代阿位伯的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锋。
巴鲁迪是时代造就的。从 16 世纪到 19 世界中叶,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地区,都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这个时期,阿拉伯的诗坛死气沉沉,诗歌创作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内容上看,一味地因袭模仿,题材狭窄庸俗;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堆砌辞藻,矫揉造作。既丢掉了阿拉伯诗歌的优秀传统,又远离阿拉伯社会的现实生活。但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民族觉醒的历史浪潮中,在西方文学影响、印刷业发展的情况下,埃及近代诗歌首先开始复兴。这一复兴的先驱便是巴鲁迪。他谙熟阿拉伯古典诗歌,注重发掘、整理和学习古典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深厚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表现形式上继承了古诗严谨的格律、结构,保持了古诗淳朴、凝炼的特点,为阿拉伯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巴鲁迪生于开罗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朝廷大官,在巴鲁迪 7 岁时去世。巴鲁迪在家人的悉心关怀下成长。他 12 岁上了军校,后来成为一名青年
军官。然而,他酷爱文学,醉心于阿拉伯诗歌,并开始学习作诗。后来,统治者为取媚于奥斯曼帝国,竟关闭军校,连军队也解散了。巴鲁迪离开军队,以更多精力和更大的热情,学习诗歌创作。
1963 年,埃及总督伊司马仪访问君士坦丁堡,认识了这时在土耳其外交部工作的巴鲁迪。这位总督很赏识巴鲁迪并把他带回埃及,委以重任。后来他还先后担任过东方省省长和开罗市长。 19 世纪 70 年代末期,埃及民族运动蓬勃发展,巴鲁迪热烈支持这一运动。1879 年,埃及祖国党成立,巴鲁迪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882 年 7 月,英国人入侵埃及,埃及人民奋起抗击。巴鲁迪经过短暂的犹豫后,坚定地参加了遭受英国镇压的阿拉比领导的起义队伍。起义失败后,巴鲁迪被放逐到锡兰岛 17 年。在那里,他写了许多诗歌作品,还学会了英语,编选了阿拉伯古代诗歌集子《古代诗选》。
1900 年,巴鲁迪获赦回到埃及,4 年后去世。他的遗孀主持出版了《巴鲁迪诗集》两卷和他编选的《古代诗选》四卷。
巴鲁迪一生的经历是曲折的。他诗歌作品的内容、风格等也是伴随着人生的历程而发展的。在阿拉比起义之前,诗人生活恬静、富足,官运亨通。他这期间的作品,描摹埃及的山川风物、草木虫鸟,反映生活的闲情逸趣,笔调轻快、优美,充满欢乐气氛。《咏棉》便是这样一首诗,诗中写道:
棉花含苞欲放,
犹如珠玑满头的少女那么漂亮。
蓓蕾似翡翠小珠,
花开如美丽星宿。
诗人一向以自己的塞加西亚的血统而自豪,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要求重视和恢复祖先创造的光荣。缅怀祖先的荣誉,展望埃及的未来,便成了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诗人在描绘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时写道:
问一问吉萨的金字塔,
你会获得新的知识。
雄伟建筑经历了多少岁月,
它战胜时光的侵袭,
不愧为人间奇迹。
人世间,千变万化,
来而复去,沧海桑田,
它却永远傲然挺立。
建造者荣誉的丰碑,
灿烂文化的见证人,
人面狮身傲居其中。
昂首雄姿气贯长虹。
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
证明人类的智慧无穷。
巴鲁迪为祖国过去的光荣和辉煌而骄傲,更为祖国现在的涣散、衰弱而忧虑。诗人深切地感到,应该以斗争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复兴。《巴鲁迪鼓动革命》便是诗人心中的呐喊:
民众啊,奋起吧!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去争得我们的利益。
你们人多势众,
怎能容忍耻辱?
怎能表示无可奈何?
重复“我们总归真主”?
真主德恩广照大地,
你们怎能在屈辱中度日?
我看果子已成熟,
采撷的时刻已到,
有锋利的砍刀该多好啊!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现实黑暗,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仍满怀信心:
在漫漫黑夜之后,
黎明的曙光将会照亮一切。
我确已看到人们不能再忍受,
剑已出鞘,高高擎起
只要我们坚持斗争,
必将使敌人灾难临头。
(《起义的原因》)
综合起来看,巴鲁迪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善于从古诗中吸取精华的新诗人。他的创作,给传统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诗人的许多作品,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表现具有时代精神的全新主题。他中后期的一些诗作,更是直接与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相结合,成为激越的檄文,响亮的号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巴鲁迪的诗歌创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了阿拉伯诗歌的一代新风。承袭巴鲁迪的有埃及诗人“诗王”邵基,“尼罗河诗人”易卜拉欣,伊拉克诗人宰哈维、鲁萨菲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