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诗歌概述

文艺复兴是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把这个转变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在文艺复兴以前长达千年的中世纪中,一统欧洲天下的是基督教文化。它一开始就与古典文化对立,把古典文化称为“邪教”文化而进行无情的摧残。古典文化推崇人道主义(“人是一切事物的权衡”)和现世主义(“最高的善”是现世的幸福生活),尊重科学和哲学的探讨、重视对美好事物的创造和享受,追求人在身心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基督教文化则崇尚神权中心和来世天国的思想。人要想在死后进入天国,就得在尘世间禁欲苦行。对科学与哲学的研究被视为妨碍修行;人世间一切感官方面的享受都是有罪的。罗马天主教会在整个封建时期或是攫取了世俗政权,或是与其狼狈为奸;在西方进行腐朽而残暴的统治,使人民长期处在穷困和愚昧的落后状态。然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就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歌颂爱情,要求个性解放;为了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就提倡理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和唯物哲学;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就鼓吹仁慈、博爱;为了反对等级制度,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总之,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一个新兴阶级的要求,在当时是进步的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究其背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在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因素逐渐萌芽,意大利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日益发达,资本主义因素也发展得最早,同时,孕育了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 —人文主义。其次,在继承古典文化遗产方面,意大利有近水楼台之利。罗马文化就是意大利民族的文化,拉丁语就是意大利各区语言的祖先。维吉尔、西塞罗、贺拉斯等许多拉丁诗人和作家的作品一直是意大利人文化教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廷(即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廷大批希腊古典学者携带书籍,纷纷逃至意大利,并以教授古典为业,大大推动了意大利的古典研究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此外,十五、十六世纪在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刻杰作,也使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黯然失色。灿烂的古代文化出现在久经思想禁锢的西方面前,宛如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新世界”。因此,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文艺复兴运动从南向北,在欧洲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而在各种文艺体裁中,占了东风第一枝的就是诗歌。

1、意大利诗歌弗朗切斯柯·彼特拉克(1304—1374)是继但丁之后又一位弗罗伦萨的著名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他的抒情诗既继承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传统,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爱情观;又率先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枷锁,将世俗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写入诗歌,使爱情诗在意大利诗歌创作中第一次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此外,他还被公认为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奠基人之一。本篇第二节将以“彼特拉克与十四行诗”为
题,介绍他在欧洲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四世纪下半期至十五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转向造型艺术方面,然而意大利还是出现了几位杰出的诗人。罗棱佐·梅迪契(1449—1492)是弗罗伦萨的僭主,但在诗歌创作上敢于创新,风格多样,其代表作《巴克斯与阿丽亚娜》在颂扬追逐世俗欢乐的同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伤情调。安琪罗·波利齐亚诺(1454—1494)虽长期在罗棱佐宫廷中任职,但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文学简洁、寓意深邃,其代表作《比武篇》体现了他善于吸取前人的艺术营养的创作风格和对古代世界的眷恋之情。此外,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化的另一中心是弗拉拉。弗拉拉主要流行通俗语英雄史诗和传奇诗,主要诗人是马德奥·博亚尔多(1441—1494),其代表作《热恋中的罗兰》是一部有影响的长篇传奇叙事诗,诗中赞美骑士式的爱情。

十六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诗人当推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1474—1533)和托夸多·塔索(1544—1595)。

阿里奥斯托对古典文学和人文主义有深厚的兴趣,刻苦研究,造诣很深。他的诗音韵和谐、语言生动,其代表作《疯狂的罗兰》借用中世纪流行的骑士传奇的体裁,以骑士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为主要情节,融叙事和抒情、悲剧和喜剧等因素为一体,反映了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诗中对罗兰发疯的过程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刻划细腻,层次清楚。它对欧洲叙事长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夸多·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一位大诗人。塔索生活的时代,是意大利政治、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代,由于法国和西班牙的入侵,意大利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于由东方的交往被土耳其切断,工商业衰退,经济萧条;由于德国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皇对欧洲的控制,为维护教会的地位,天主教会对异教思想加强镇压,文学艺术面临危机。然而,塔索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表达了他本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他的其他代表作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生动地描述了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的历史。同时,贯串长诗的另外两条重要线索是:十字军骑士唐克雷蒂同回教徒女战士克罗琳达的爱情,十字军骁将里纳尔多同回教徒魔女阿尔米塔的恋爱。诗人极写爱情对基督教信仰的胜利,表现异教精神;歌颂现世生活的欢乐场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塔索的诗风格庄重,感情严肃,注重词语的选择,带有宫廷诗的高雅风采。在浪漫主义时期,塔索被当作天才诗人而倍受推崇。

2、法国诗歌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在法国诗歌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维庸之后,法国诗坛仍处于中世纪气势的笼罩之下,诗歌多半是寓言加词藻,而不象维庸那样敢于表现个性。直到十六世纪前半期才出现人文主义的诗歌,法国迎来了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法国不仅有大批才气十足的诗人,而且出现了以龙萨为首的七星诗社。

马罗(1496—1544)是法国人文主义的长一个诗人,“修辞派”宫廷诗人让·马罗之子。自幼熟读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中世纪文学名著。先受“伟大的修辞派”沉闷的诗风影响,后挣脱其束缚,发挥自己的诗才。他同情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作为宫廷诗人,写过不少颂诗,但一些讽刺诗却反而更有价值。他的宗教观不见容于天主教,因而先后两次(1634、1542)被监禁,最后只得远离祖国,客死意大利。他最有名的讽刺诗《地狱》(1526)揭露了黑暗如地狱的法院,是诗人人文主义思想颂向的具体表现。1530 年翻
译奥维德《变形记》两卷 1532 年出版《克莱芒的青年时代》。马罗的创作对后世的拉封丹、伏尔泰颇有影响。

七星诗社是十六世纪法国的诗人团体。产生于 1549 年,活动延续了二十一三十年。参加者主要是人文主义学者和拉丁文诗人让·多拉和他的六个学生:龙沙、杜倍雷、若岱尔、雷米·贝罗、巴伊夫、蒂亚夫,共七人。他们效仿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里亚诗派七人集团,自称 Pleiade(希腊语,意为“七诗人”)。但十六世纪后半叶整个法国诗歌都是打着这个旗帜发展过来的,当时所有的诗人都标榜为七星诗社的门徒和追随者。七星诗社的主要功绩是大胆的文学改革。年,杜倍雷发表了有名的宣言《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代表了七星诗社的主张。宣言的要旨如下:认为法兰西民族语言完全可以与希腊、拉丁语媲美,完全可以用法语写出文学杰作,不过需要设法使法语更为丰富多彩;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至少在诗歌方面,但不主张单纯地翻译古代作品;在法国流行的各种诗歌体裁不值得保留,应当代之以古代诗歌格律;一个诗人不但要掌握写诗的技巧,而且必须具有受之于天的灵感。

这个诗派主张统一民族语言,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倡导亚历山大诗体,引进颂诗、十四行诗、哀歌、喜剧、悲剧等体裁样式。他们反对修辞的形式主义,强调诗歌的社会意义,注重表现民族爱国主义主题。他们在法国抒情诗的历史上首次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形象,在爱情诗方面摆脱了对彼特拉克的模仿。十六世纪五十年代是七星诗社的黄金时代。1562—1594 年宗教战争期间,七星诗社的影响显著减弱,有的成员(如龙沙)公开攻击新教。七星诗社后期的创作中孕育了古典主义的某些特点。七星诗社也影响到国外,如英国的锡德尼和斯宾塞、德国的奥皮茨等。

龙萨(1524—1585)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七星诗社的主要代表之一。1524 年 9 月 11 日出生于卢瓦河流域的旺多姆乡村。早年,他曾醉心于投身军界和外交界;后因双耳失聪而转向文学,潜心研读希腊、罗马诗歌。在龙萨早期的诗歌中,《颂歌集》明显是受到了希腊诗人品达和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影响;《情歌集》师法意大利的抒情短诗。龙萨的情歌是法国文学史中的瑰宝,诗人一生爱过三个女子,他把自已最真挚的爱,最炽烈的情写入自己的诗章,献给自己 Z 所爱的人。但前两个都背叛了他,只有后一个和他并享过一段真挚的爱情生活,后来因为他感到自己年纪太大而那位情人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最后龙萨还是象“放走笼中的小鸟”一般,让她飞走了。龙萨所留下的诗句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真诚,几乎通过这些富有才气的情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那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龙萨的情歌始终充满出一般的情感,自然,朴实,动人心弦。龙萨写诗特别强调自然,强调真诚,反对诗韵的堆砌和矫揉造作。

1559 年后,龙萨成了宫廷诗人,并在宗教战争中站在宫廷和天主教一边。这个时期,他写了大量应景的宫廷诗。晚年,龙萨回到了家乡的隐修院,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龙萨完成了他最后的杰作:《献给海伦的情诗集》(1578)。1585 年 12 月 27 日,龙萨在图尔附近的一所隐修院中去世。

龙萨在生产被尊为“诗圣”,因为他诗格律工整,辞藻华美自然,诗歌形式富有创新。他的诗体现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趣味和情调,又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和坤士气度。虽然龙萨在十七、十八世纪湮灭无闻,但实际上,他
比法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是后世诗人很少所能企及的。福楼拜甚至认为他在维吉尔更伟大,拿他与歌德相提并论。十九世纪上半叶,由于浪漫主义文学评论家圣伯夫的出现,龙萨的地位终于得到恢复。进入二十世纪后,文学界对龙萨的研究仍方兴未艾。

3、葡萄牙诗歌卡蒙斯(1524?—1580)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诗人之一,也是葡萄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古老的贵族世家,曾在科英布拉大学受人文主义教育。他勤奋好学,对历史、文学,特别是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1543 年左右,卡蒙斯回到里斯本,出入宫廷,并在几个贵族家庭担任教师。他写了许多抒情和牧歌。1549 年因与王后的女侍恋爱而被逐出里斯本,发配到北非摩洛哥充军,在一次战斗中失去右眼。1551 年回国,但 1553 年跟一个宫廷大臣决斗,被判处死刑,后来改判充军,被派往印度。在印度期间从事史诗《卢济塔瓦亚人之歌》的写作。1570 年回国,晚年贫困潦倒。

长卡斯是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一生写了许多彼特拉克式的诗作,其中仅十四行诗就达三百五十多首。之些抒情诗人大多写不幸的爱情和忧伤的感情。一些十四行诗对宫廷生活也有新抨击。卡蒙斯还可能写过三部喜剧《关于阿姆菲特里昂的喜剧》、《塞列乌科国王》和《菲洛德莫》等,但生前都未发表。

卡蒙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是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572)。全诗长达 9000 余行,共分十章,通过航海家瓦斯科·达·加马远航印度的事迹,歌颂了葡萄牙的历史和卢济塔尼亚人(即葡萄牙人)的坚强刚毅和英雄主义精神。史诗模仿古希腊罗马史诗,写了天上诸神对人间生活的干预,同时也真实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史诗中穿插了许多抒情旁白和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情节,对葡萄牙阴险狡诈的朝臣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嘲讽了当时以金钱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实际上是一部“原始积累的史诗”,歌颂了地理发现和土地征服,人的理智和冒险精神。史诗出版后在欧洲各国引起广泛反响,立即被译成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卡蒙斯对葡萄牙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如但丁对意大利、莎士比亚对英国、塞万提斯对西班牙。

4、西班牙诗歌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运动,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统治和教会势力的阻挠。封建文学和宗教文学联合抵制文艺复兴,成果使宗教诗歌、神秘主义诗歌,田园牧歌小说和历史小说大为流行。当时的著名诗人费尔南多·德·埃雷拉(1534—1597),以词藻华丽、直用拉丁词语而著称,被称为塞维利亚派,对后世夸饰主义诗歌发生了影响。神秘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为路易斯·德·莱昂教士(1527—1591),他把《圣经》文风和古典文风加以融合,开以语言简洁、表达明快、诗节短小为特色的萨拉曼卡派。

十六世纪后半期,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繁荣,文学史上称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叶为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创作高峰是塞万提斯的小说。然而,著名的戏剧家维加(1562—1635)可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维加出生在马德里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靠着一位主教的资助进了大学,但没有毕业,给主教当了随从。1588 年,因写给埃伦娜·奥索里奥的情诗引起纠纷,被判逐出马德里八年。同年,与伊萨贝尔·德·乌尔维纳结婚,并志愿参加“无敌舰队”,在军中写成长诗《安赫利卡的美丽》。以后定居于当时的文化戏剧中心巴伦西亚,从事剧本写作。1595 年,他最后回到
马德里,仍坚持文学创作。

维加处于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同时又受到人文主义和神权思想的影响。他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是对当时社会的挑战,也是他大量诗歌创作的题材。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但他的诗歌作品除了他的戏剧中的对白之外,还有许多抒情诗,包括谣曲和十四诗。编有诗集《诗韵集》(1604)、《神灵诗韵集》(1614)、《精神谣曲》(1619)和《帕尔纳索斯山的沃野》(1637)等。他的叙事诗受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主要作品除《安赫利长的美丽》外,还有《被征服的耶路撒冷》(1809)和《安德罗墨达》(1621)等。

5、英国诗歌尽管乔叟早就接受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但英国文艺复兴诗歌却要到十六世纪后半期(史称伊丽莎白时代)才掀起高潮。这一高潮的先驱者是两个诗人翻译家华埃特(1503—1542)和萨里伯爵(1517—1547),他们活动的年代在伊丽莎白之前。华埃特爱过伊丽莎白女王之母安妮,但亨利八世娶了安妮为王后,后来又将她斩首,华埃特也为此坐牢;萨里曾在宫中任职并卷入宫廷斗争,因遭诬告被斩首。他们二人都曾翻译彼特拉克的诗,把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来,而萨里又把它改造成了英国体即后来所谓的莎士比亚体。他们的引进和改造为近代英语诗歌奠定了基础。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对英国十四行的贡献可参见本篇第二节:英国早期十四行诗艺术浅说。

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斯宾塞(1552—1599)和锡德尼(1554 —1586)二大诗人。斯宾塞的主要作品是长诗《仙后》,内容是仙后与一群骑士的故事,以每个骑士代表一种德性。诗的这种形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传奇相关联;但诗人借仙后歌颂伊丽莎白女王的王权,以第一名骑士(指锡德尼),为英国人的榜样,则又表现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部长诗未完成,但从此创造了每节九行的“斯宾塞诗律”。斯宾塞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描写的范围极为深广,这使他成了他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在很多文学形式上得了成功:如《爱情小唱》中的十四行诗组和《牧人日历》中的田园诗。在《婚前曲》和《婚后曲》中,斯宾塞融合了古典婚姻颂歌、忒奥克里特式挽歌和意大利牧歌抒情曲等各种手法。后来弥尔顿在他的《莱西达斯》中也沿用了这种手法。斯宾塞从他那个时代直到二十世纪对英国诗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德莱顿、弥尔顿、汤姆逊、柯林斯、格雷、华滋华斯、拜伦、济慈、雪莱、丁尼生和阿诺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他的追随者。斯宾塞的“宏伟风格”随着古香古色的语言和神话引喻的使用而更加光大。这到了弥尔顿手中却发展成一种显得矫揉造作的诗歌语言。后来华滋华斯在 1800 年为《抒情歌谣集》写的《序言》中严厉批评了这一点。

锡德尼对英国诗歌的贡献在于他的十四行诗形成了十四行组诗。1591 年出版的总标题为《爱星者和星星》的十四行组诗,收入了锡德尼写于 1580 至 1584 年间的 108 首十四行诗。这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最早的一部十四行组诗,可以说锡德尼开了英国十四行组诗的先河。

为您推荐

最早的断代诗歌总集-《全唐诗》

最早的断代诗歌总集, 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诗文作家彭定求 (1645—1719) 等10 人于1706 年编纂的《全唐诗》.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1995 年以前最大的诗歌总集, 全集共900 卷.以明代胡震亨的《..

现代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现代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是中国诗歌会.它是由“左联”诗歌组中的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 1932 年9 月在上海成立的.广州、北平、青岛、厦门等地还成立了分..

最大的外国诗歌选集-《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最大的外国诗歌选集, 是许自强在1990 年主编的《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全书收录了50 个国家的223 位诗人的诗作656 首, 加上诗人小传和赏析文章等共约150 万字.入选作品多系文学史上素..

最大的断代诗歌总集-《全宋诗》

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乐府诗集》

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是宋人郭茂倩收集编撰的《乐府诗集》.共100卷.它辑录了由汉朝至五代的乐府诗, 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和后人对乐府原辞的拟作.分为12 类, 各类歌辞有总序,..

最早的文人诗歌总集-《楚辞》

最早的文人诗歌总集, 是西汉刘向 (约前77—前6) 辑的《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书中辑录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

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陈子昂

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 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 梓州射洪 (今四川射洪县) 人.年轻时慷慨任侠, 遍览经史百家, 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4 岁中进士, 初深得武后赏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