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末期,封建势力加强了控制,而新兴阶级还需要积蓄力量,于是出现了一个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间相对平衡的阶段,出现了以王权为象征的相持局面。君主为了对付诸侯的势力,要借资产阶级一臂之力;而资产阶级羽毛未丰,还需要依仗王权的庇护,所以作们满足于挤进新贵族的行列,而暂时还未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法国的情况是最典型的,由于王权得到了巩固,路易十四时代也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繁荣的一个文化盛世。而英国因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随后又在大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合流的形势下出现了王政复辟,同时才正式进入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在哲学方面,十七世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理性主义的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他把理性奉为至上,奉为“天赋观念”和“自然之光”。他的认识论以理性为出发点,推导出世界的存在,并且特别强调规范、规则。在美学上,理性主义者重理性而轻感性,崇观念而贬情感。这都对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加尔文教派对英法等国影响甚大,在英国发展成为清教徒,他们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提倡节俭、刻苦精神。宗教改革虽是人文主义的继续,但清教主义在文化上都几乎变成了文艺复兴的反拔:反对享乐,反对情感。在清教徒革命时期,连英国的剧院都被全部封闭了。
古典主义诗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与文艺复兴诗歌既有连续性,又有对立性。一方面,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古典诗歌和古典诗论的价值,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到古希腊古罗马去寻找典范和规则,是与文艺复兴一脉相传的。但另一方面,古典主义的规范,他们认为崇古必须求雅,而在风格上走向文艺复兴的反面。所以虽然同是崇尚古典,这两个时期的诗风却又迥然不同。
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时期诗歌有以下一些特色。1、崇尚理性按照笛卡儿的哲学,“理性的标准就是艺术的标准”,诗歌
也成了理性的诗歌,诗人和诗论家们轻视情感,轻视想象,反对传奇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个人的因素,而不是普遍的永恒的规律。因此,古典主义给文学创作设置了重重禁区,最终导致了浪漫主义的高举叛旗。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在于赞美国家和君主。显然,这种“文以载道”的观点,被古典主义过分地强调了。
2、讲究规范古典主义要求作家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因此,古典主义诗人和诗论家根据严谨、规范、平衡、匀称的要求,对诗和诗歌语言进行了整顿。如法国的马莱伯认为七星诗社犹如一座芜杂的树林、
需要进行全面剪枝,既要排除其中借自拉丁、希腊、意大利的外来语,也要清洗其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俗语成分。
3、崇古求雅古典主义诗歌崇尚古典,特别是以古罗马帝国为其样板,这与十七、十八世纪的宫廷风习结合,形成了一种高雅、节制、严谨、简洁的诗风,而与文艺复兴诗歌的热情、大胆以至于粗俗成为对照。这样的诗有其古雅美的一面,但诗人的个性再次受到约束。
以上重点介绍了古典主义诗歌的特点,下面再看看古典主义诗歌在法国、英国的发展情况。
法国是古典主义的发源地。古典主义在法国占领诗坛的时间也最久。法国古典主义诗歌的奠基人马莱伯是外省人,因写诗歌颂王权,五十岁时奉诏进见国王,成为诗坛领袖,这时正是十七世纪初年。马莱伯对文艺复兴诗歌大力整顿,所做的工作有得有失。他提出“以工巧求朴质”的思想是可取的,但他“迫使缪斯服从道德规范”,却给缪斯重新加上了重重限制。
然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立法者”的是马莱伯的继承者布瓦洛。布瓦洛得到路易十四重用,任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布瓦洛的代表作是他模仿贺拉斯的《诗艺》而作的《诗的艺术》,这是一篇诗体文论,用亚历山大律写成,共一千余行,其基本主张是:①理性是指导诗的唯一准则,也是艺术美的永恒标准;②诗要模仿自然,要真实;古代的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因此也要模仿古典;③反对浮夸、雕饰、冗长,主张明晰、优美、典雅。
十七世纪末,在法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文艺论战,史称“古今之争”,革新派提出今胜于昔的论点,来向以布瓦洛为首的古典主义挑战,反映出暂时平衡的局面已难于维持。但法国古典主义势力一直存在到十九世纪。
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相反。英国是政治革命发生在前古典主义诗歌出现在后。十七世纪前期和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政治斗争激烈,不可能出现法国的古典主义,此时出现的是以怀疑论为特征的玄学派诗人,继而是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直到在王政复辟后的所谓“光荣革命”(1688)时期,才出现了大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的局面,尽管这已是在资本主义新基础上的妥协,但由于英国大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时出现的古典主义诗歌与法国的兄长倒是十分相似的。德莱顿和蒲伯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两大代表。
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是十八世纪英国重要诗人,善写“英雄双韵体”诗(the heroi ccouplet),在这一体裁内达到空前的完美,曾它翻译荷马史诗,并写了《论批评》(An Essay on Crificism,1711),《夺发记》(The Rape of the Lock,1712—1714)等优秀作品。
蒲伯是一位讽刺诗大师。尽管他体弱背驼,脾气急躁,但通过自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在诗艺上也自强不息,在古典主义的领域内充分施展了他的才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代风尚。蒲伯的特色是法国式的典雅加上英国式的巧智,用词的庄严华贵结合内容的滑稽可笑。长诗《夺发记》是极好的一例。然而,蒲伯对英国古典主义的贡献还在于他写了《论批评》等不少说明其文艺理论观点的重要著作。《论批评》是模仿欧洲文学史上许多批评家写诗来论文学的传统,著名的如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 Horace: Ars Poetica)、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维达的《诗学》(Vida:Poetica)、十七世纪法国布瓦洛的《诗艺》(Boileau:l'Art Poetiqu)等等。《论批评》旨在论述文学批评之道,认为一个批评家必须有高的趣味(taste),而这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趣味必须不违背自然(Nature),只有这样才有
真正的机智(wit)可言。蒲伯继承布瓦诺的基本观点:崇尚自然,崇奉古典,主张“模仿自然就是模仿古代准则”。但与此同时,蒲伯十分强调巧智,以此显示英国古典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下面这段诗选自《批评论》原文的第 362—373 行,读者可了解一点古典主义的诗体文论的面貌:
True ease in writing comes from art,not chance,As those move easiest who have learned to dance.
'Tis not enough no harshness gives offence,
365 The sound must seem an Echo to the sense
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
But when loud surges lash the sounding shore,
The hoarse,rough verse should like the torrent roar: 370 When Ajax strives some rock's vast weight to throw, The line too labours,and the words move slow; Not so,when swift Camilla scours the plain,
Flies o'er th' unbending corn,and skims along the main.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印象首先是文论而不是诗 ,因为它的重心太偏向于“理”了;但诗人又确乎在此现他精湛的作诗巧智。他既然提出了诗句要“音响应该就象是意义的回声”(ThesoundmustseemanEchotothesense),那么,他就在每句诗中身体力行,作出典范。例如在第 366—67 中,诗人描写和风,涟漪的诗行,其音响全是轻软柔滑的,而在第 370 行描写埃阿斯(与特洛伊作战的希腊军中力气最大的勇士)扔巨石时,蒲伯却选帮了一连串难忘的声音,来渲染其沉重迟滞的感觉,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英国玄学派诗人指十七世纪初以约翰·多恩(1571?-1631)为首的一派诗人。他们是文艺复兴运动衰落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冷酷、反动的现实尖锐矛盾的产物。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是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博士在《诗人传》中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特点。他认为多恩等诗人的特色是机智的奇想、牵强的意象、隐晦的哲学概念、夸张的比喻,认为他们用哲学论辨的方式写诗,把不伦不类的概念扯到一起。约翰逊从古典主义立场和标准出发,对玄学派的评价颇有贬意;直到二十世纪,通过艾略特的重新评价,玄学派才在诗歌史上恢复了重要的位置。玄学派主张智性与情感复合的创作方法,含有与现代派相通之点,除主要代表多思外,玄学派重要诗人还有赫伯特、克拉肖等等。
尽管玄学派与古典主义大异其趣,但二者比较重理性、重观念、重巧智,从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十七世纪诗歌的共同特色,而与浪漫主义构成对照。
古典主义先后在欧洲流行了二百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而且古典主义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对戏剧创作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