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虽然在世上仅活了 38 年,却给人们留下了 800 多首抒情诗。另外在他的那些著名的传奇长诗、童话诗、诗体小说和诗体戏剧中也包含着不少抒情的成份,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文学史家都注意到,即使普希金在创作其他样式的作品时,抒情仍是诗人最主要的创作意愿,而叙事或戏剧冲突往往让位于抒情。难怪俄国 19 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不只是普希金的韵文、而且他的每个感觉、每种情绪、每个思想都充满着诗意。的确,普希金是用诗情来拥抱人生,用诗心来观照大自然的。
普希金是一个饱含激情的诗人。社会和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不能激发他的诗情。诗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普希金的抒情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颂扬祖国,有的歌唱理想,有的抨击时弊,有的回忆往昔。他咏唱爱情,也赞美友谊。在形式上。诗人的创作也不拘一格,有颂诗、有哀歌、有政治抒情诗、有哲理诗、有讽刺诗,内容丰富,色彩纷呈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对祖国的深厚的热爱表现在为人民自由而呼唤,为祖国的解放而呐喊。
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从沉睡走向觉醒的时代。在他出世的前 10 年,即 1789 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进步的市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封建堡垒,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为代表的政治家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旗帜。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客观上又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带进了中欧、南欧和东欧。波兰人民的民族斗争、希腊民族的反土耳其占领的斗争正风起云涌。 1812 年的俄国反法战争,一方面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进入西欧的俄国青年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在他们中间逐渐产生了反封建、反专制、争自由、建立共和体制的信念。普希金虽然没有到过国外,但是通过博览群书、与进步军官交往,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态势。他从小生活在贵族之家,一方面享受着优裕的生活,但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农奴们生活的悲惨境况。面对农民的遭遇,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热情浪漫、狂放无羁,但沙皇的专制制度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因而,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很自然地在他年轻的心中扎根生长。颂扬自由,反抗暴政,从皇村时期起就始终是他的抒情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又称为政治抒情诗或公民诗。它们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信仰和追求。
诗人对欧洲的古代历史十分熟悉。具有自由公民精神的古罗马共和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时只有贵族式的平等观念。还在皇村贵族法政学校读书时,他就借古喻今写下了颂扬自由的《给利金尼》。利尼金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古罗马执政官,他曾经实施了一部具有贵族民主意识的法律。在元老院中国家长官与贵族代表共商国事,一切大政方针都通过协商来解决,皇权被抑制。诗人对那繁荣的古罗马共和制国家十分欣赏,因而,他称利金尼为“我的好友”,把他视为精神上的朋友。诗人憧憬着元老院的民主的光辉,羡慕那拥有全权的公民。然而帝制的复辟使古罗马共和城帮暗淡无光,“真理的友人”利金尼陷入了痛苦之中:
然而那是谁,在回廊下,低垂着头,
他拿着行路的木杖,眉头深皱,披着破斗篷,穿过喧腾的人群?“你哪儿去,智者达米特,真理的友人!” “我也不知哪去,我久已观看不语我要永远离开罗马,我憎恨奴役。”
——《给利金尼》
普希金借古人之口道出了他对专制俄国的憎恶。在沙俄的国度里,一切都都被专制扭曲了,一切可以出卖,无论是法律、官爵、正义、美色还是荣誉。诗人要离开这没有自主的地方,他大声地宣称:
我有罗马人的心,自由在胸中滚沸,
伟大的民族的精神没有在这里沉睡。
“罗马人的心”,即诗人想往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他盼望着有一天,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平等自由的国度。但是,此时的他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寄情浪漫的幻想,像一切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田园幽林、乡野海边才是他们的自由的归宿。在那里:
我们可以安守在舒适的一角,
对着壁炉,看橡木熊熊地燃烧,
对着陈年的佳酿,追想古代的事迹;
以冷酷的久文纳尔把精神激励,
我要用正义的讽刺描绘恶习,
我要向后世揭露时代的风气。
诗人深信,专制俄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他已经预见到那穷凶骄横的皇帝的皇冠就要掉落下来,而经过痛苦磨练的年轻的俄罗斯民族将越过高山和大海,像奔腾的洪流,荡涤污浊的世界。
这首诗气势宏大,充满激情,虽然表面上是在咏叹古代,但字里行间却分明可以感到它的现实氛围,通过与古人直接倾诉,增加了诗歌的现实感。
诗人在创作上有继承西欧浪漫派和俄国感伤主义的传统的一面,即不满现实、逃避现实、归隐田园的一面,但又有超越他们的一面。他的诗中表现了想往斗争、渴望行动的愿望。在这首诗中,乐观多于忧郁,豪放大于伤感。这也正是普希金的创作特点。借用中国诗学术语说,普希金具有豪放派诗人的特点。
严格地说,普希金不是第一个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沙皇专制社会的诗人。在他之前,有讽刺纨绔子弟的喜剧大师冯维辛,有主张武装斗争的诗人拉吉舍夫。普希金是他们忠实而杰出的后继者。他历来看重讽刺这把利剑,更加推崇先驱者邓尼斯·冯维辛。这位先师曾在几十年前无情地嘲讽了俄国的落后和野蛮。在亚历山大一世沙皇的统治下,俄国的社会依然是那么污浊、腐朽、僵化、保守。普希金在《冯维辛的幽灵》这首讽刺长诗中,用浪漫的模拟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罗斯专制社会。早已过世的叶卡捷琳娜时代的诗人冯维辛,乘上了幽灵之舟,驶进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
古人重又回到俄罗斯观看,
他想随便找一点新闻,
但是世界丝毫没有改变,
一切和从前一样地进行。
人们还是作假和虚伪,
老的调子还没唱完,
还是十分肯听信诽谤,
一切和从前都没有两样。
小窗口跳进了百万黄金,
大家都盗窃沙皇的国库,
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
医生还是折磨临死的人,
大主教还心平气和的睡觉,
豪门权贵,显赫的恶徒,
还是微笑着把酒斟倒,
毫不理睬无辜者的怨诉;
还赌博通宵,在议院里睡觉,
不理政事,把公文包当枕头;
懦夫和无赖没有减少,
廉价的神女还到处都有,
还是有不少愚蠢的将军,
还是有不少老头追逐女人。
邓尼斯叹口气:“天哪,天哪!
我又看见老而又老的一套。”
诗人精练而准确地把沙俄社会的丑陋暴露无遗:尔虞我诈、造谣诽谤、贪赃枉法、掠夺百姓、官僚腐败、庸医横行。普希金挞伐了这些极不公正的世象,“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这句诗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具有同等的批判力。“廉价的神女到处都有”这一句,则真实地揭露了俄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从以上这些描写看来,普希金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从皇村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它表明普希金从步入文学园地之初起就是一个直面现实人生的人。
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如此地悲惨,沙皇却在大言不惭地允诺要给人们以人的权利。普希金以耶稣母子的口吻无情地嘲弄了沙皇的制宪谎言:
乌拉!快马加鞭回来了,
俄罗斯激荡的暴君。
基督在悲痛地哭嚎,
接着是全国的人民,
圣母玛利亚忙着把基督恐吓,
“别哭啦,孩子,别哭啦,
这是妖魔呀——俄国的君主!”
基督听到沙皇要给人以人的权利的允诺,高兴得在床上跳来跳去。但圣母玛利亚却告诉他,这是沙皇讲的美丽的童话,诗人通过基督“悲痛地哭嚎”,圣母玛丽亚把“俄国的君主”看成恶魔,暗示着沙皇的统治违背圣意,与天理不容。短短的小诗包括了很强的讽刺力量。
普希金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的另一位先导是 18 世纪启蒙主义的革命家拉吉舍夫。他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揭露帝俄统治的檄文。他在《自由颂》中,大声疾呼把自由还给受苦受难的奴隶。普希金曾在其友人屠格涅夫的家中朗诵了拉吉舍夫的《自由颂》,决心追随他继续为自由而击鼓呐喊。1817 年诗人在米哈伊洛夫王宫附近的朋友家中创作了决定他命运的长篇颂诗《自由颂》。这首颂歌是诗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普希金创作的主题多是爱情、友谊、快乐或忧郁的生活,而今他要更多地为自由和正义而歌唱,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吟咏时代的主旋律: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
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
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
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
来吧,把我的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
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
在这个“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铁掌,到处都是不义的权力”的社会里,怎么能够再沉默下去,诗人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的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在写这首诗之前已经接受了建立资产阶级法制国家的思想,他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俄罗斯要打碎奴役的枷锁,就必须走法制建国的道路,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不能超乎法律之上。个性的自由也只有遵循法律,才能得到保障。诗人写自己的向往:
要想看到帝王的头上,
没有人民的痛苦压积,
那只有当神圣的自由
和强大的法理结合一起;
只有当法理以坚强的盾
保护一切人,它的利剑
被忠实的公民的手紧握,
挥过平等的头上,毫无情面;
诗人告诫沙皇不要忘记君权是法理所授,而不是上苍的给予,因而要受永恒的法理的支配。普希金的这首《自由颂》是当时俄国进步社会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它的明确和激烈的反专制意图,沙皇政府是根本不能容许它公开出版的。但这首诗并没有被扼杀,自它问世以后,迅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俄国流行。对当时的贵族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普希金本人因为这首革命诗篇而遭到沙皇的迫害,他被流放到异乡。
《自由颂》的艺术手法之一是从历史指向现实,从异邦指向故乡。法国路易十六和俄国暴君保罗一世这两个暴君的覆灭都是因为践踏了人民的自由。而路易十六之死则被诗人看作法理的失败。它导致了另一个暴君拿破仑的出现。普希金不赞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过激行动,他主张一切行动都遵从法理。
这首诗仍然保留有传统颂诗的色彩,语体庄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
同时,还溶进了浪漫主义的飘逸,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乡村》是继《自由颂》之后,诗人的又一力作。 1819 年,诗人第一次来到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贵族的花园美丽而舒适。这里幽静、清凉,野花开满绿原,渔人泛舟湖上,然而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诗人却看到了另一种惨不忍睹的情景:
这里有野蛮的地主
一不守法,二无感情,仿佛命中注定
他们该是人们的灾星,
对于眼泪和哀求一概不顾,
只顾用强制的鞭子把农民的财产、
劳力和时间,都逼到自己的掌握。
这里的奴隶听从无情的老爷的皮鞭,
伛偻在别人的犁上,被牵着绳索,
瘦弱不堪地苟延残喘。
《乡村》一诗的前半部以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描绘了贵族庄园的美景。但有正义感的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俄罗斯乡村面貌的全部。在真理和良知的鼓动下,普希金向世人展示了那升平景象背后的苦难。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贵族庄园的和谐富足与农奴的痛苦和贫穷相对照,揭露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迫。能够正视俄国社会的弊端,抨击野蛮地主的残酷,同情穷苦农奴,这正是普希金不同于那些只会歌功颂德而沉缅个人悲欢的贵族诗人的可贵之处。诗人创作《乡村》时,俄国盛传亚历山大一世有意更改农奴制,所以,这首诗的结尾也流露出诗人对沙皇的虚假仁慈抱有幻想,寄希望于某种自上而下的改良措施。不过,普希金并没有长久地迷醉于这种幻想。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沙皇的许诺完全是愚弄视听的把戏。他在 1821 年写的《匕首》一诗中又重新表达了同农奴制决战的信念。诗歌犀利的言辞曾使沙皇不寒而栗。
林诺斯的大神把你锻铸,
只为了不死的复仇女神使唤;
自由底秘密的守卫啊,你可以惩处,
你是对耻辱和冤仇的最后的裁判。
如果宙斯的雷不响,法理的剑也睡了,
你就是把诅咒和希望付与实现的人,
你潜伏在皇座的周遭,
灿烂的华服里也能寄身。
你沉默的刀锋对着恶人的眼睛直射,
有如地狱的冷光,有如天神的电闪
而他呢,左右环顾,颤栗着,
在宴饮之中坐立不安。
林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铸造之神。相传,他居住在林诺斯岛上,他铸造的兵器威力无比。别林斯基说,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无普希金,需为自己的作品选择诗意的对象。对他说来,所有的对象都同样充满了诗意。匕首本是一件平常的兵器。但诗人却从它身上看到了斗争的历史和意义。通过匕首表现出被压迫者的仇恨和反抗者的勇气。在这把锋利的匕首的寒光中也折射出统治者的恐惧。诗人虽然赋予自己的吟咏对象以传说的色彩,但它的现实感是极为明显的,这首充满斗争性的诗篇没能发表,却以手抄本的形式迅速流传开来,鼓舞了革命志士的信心。
普希金的歌颂自由呼唤革命的诗篇中传诵得最广的要数他 19 岁那年写下的《致恰阿达耶夫》。这首诗从青年人的觉醒写起: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象梦、象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这首诗是献给普希金的至友贵族青年军官、哲学家恰阿达耶夫的。诗人还在皇村中学读书期间就同恰阿达耶夫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地友情。这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哲学家对普希金的创造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专著《哲学书篇》是俄国 19 世纪初期反农奴制的重要思想文献。《致恰阿达耶夫》是时代精神在一个浪漫的青年诗人心中引起的回响。从天性上讲,每个青年都是热情的幻想家,也都是理想的歌唱者。他们憧憬甜蜜的爱情。渴望美好的前程。建功立业的光荣也时常闯入了他们的梦乡。诗人回顾了他们这一代走过的道路。他自己就是怀着金子般的梦想跨入皇村法政学校的。建立功勋对像诗人一样的孩子们颇具诱惑力。皇村中学的初恋和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浮华也一度让少年诗人心动。但是,愉快的学生时代、飞逝的青春与梦幻只是有志青年人生道路上短暂的一程。远大的抱负、自觉的意识很快让他们的生命之舟开
出了虚幻的避风港。驶进了更为广阔的海洋。进步的思想点亮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炬。他们痛恨专制,颂扬自由。焦急地等待着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那个圣神时刻。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致恰阿达耶夫》是一曲青春的礼赞,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这首诗把青年人的激情和革命的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壮志凌云的情怀、表现了一代青年由幼稚的冲动转向自觉革命的现实过程。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俄罗斯青年的觉醒就是这个古老国度的觉醒。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这首诗唱出了青年的心声。因而,当时的进步青年都争相传诵《致恰阿达耶夫》,它成为了“十二月革命”的序曲。普希金的预言“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刻在了革命党人的徽章上,激励着他们在坚难的道路上前进。
《致恰阿达耶夫》与诗人后写的《致大海》和以前的《自由颂》被文学史家们公认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激昂向上的格调,深远开阔的意境和热情似火的情绪给 19 世纪初叶的俄罗斯抒情诗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的这首赠诗虽然也采用了感伤主义文常用的一些意象,但它们或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或是作为展示主题的辅垫。在诗中,幸福迷人的星辰暗喻自由光明的新的社会制度,用“平静的光荣”来反衬“祖国的召唤”,用“梦幻”和“朝雾”来烘托光芒四射的星空。这些手法表现这位杰出诗人化平庸为神奇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说明,普希金是一位尊重艺术传统、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诗歌革新者。
诗人因写革命诗篇被逐南俄后,大自然就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普希金最眷恋大海。他请居敖德萨和克里米亚时经常独自一人徘徊在海边。他喜欢拍岸的惊涛,他羡慕大海的自由。这蓝色的世界给了他多少自由的联想,冲涤了他心头多少苦闷。诗人时而想起了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时而又想起了投笔从戎的拜伦。海风吹动自由的波澜,也吹来奔放的诗情。普希金在转回内地之前,赠赋诗一首献给了他心爱的“兰色的朋友”: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普希金最敬慕大海的品格是“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在诗人的眼里,大海是勇猛无畏的斗争者,天气愈是险恶,他们愈是敢于激荡。普希金在诗中追忆了拿破仑和拜伦,认为他们两人均有大海一样的品格,都是自由的象征。这首诗在抒情中怀古,又在怀古中抒情。诗人用“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把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贯穿起来。普希金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那汹涌浩翰的蓝色里,他将带着海的闪光、海的冲撞和海的力量走向远方。这首诗表明作者将永远恪守追求自由的信念,保持斗争的性格。
《致大海》一诗似大海本身一样,气势博大、澎湃激荡。历史的氛围又使诗歌蕴含着深广而凝重的份量。诗人以历史主义的眼光评价了拿破仑的功过:在拿破仑的旋风所到之处,封建势力纷纷垮台。他曾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但后来却作了专制主义的俘虏。诗人以拿破仑悲剧性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
《致大海》是普希金浪漫主义政治抒情的经典之作。诗歌的意象是在抒情和写意中形成的。现实中的大海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描摹大海的秉性。在诗里一边是闪耀着骄美容光的大海,另一边是孤独苦恼的诗人。大海的喜悦与诗人的忧郁对比鲜明。在诗中既有喧腾激荡的海浪,又有寂静不动的荒漠,诗人用活跃的大海反衬出陆地的僵死。严格地说,诗中对大海的描写不很具体,普希金主要通过写意和抒情将现实的大海转化成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作为一首浪漫主义的诗篇,它刻意突出了大海那反复无常的特点: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狂放不羁,喜怒无常正是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塑造的性格模式,由此而表达出对自由境界的渴求。这首诗没有孤立地抒情、写景和怀古,而是将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个人的感遇中闪现出时代的精神。
政治抒情诗写好不容易,而普希金却把它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和富于激情,确实不凡。别林斯基曾以普希金的这些诗歌为例佐证了他提出的“诗意的思想”和“激情说”。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几千年来,爱情也是诗人们描写和吟唱的永恒主题。在西方文学的园地里,荷马、但丁、彼得拉克、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和雪莱都曾为爱情的花朵辛勤浇灌,他们都是爱情热忱的歌唱者。普希金正是他们的天才的继承人。在诗人 800 多首抒情诗中有许多是为爱情而作的,这同他多情而敏感的天性有关。可以认为,执着地追求真挚的爱情是普希金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文学创作。从他少年时代的《墓志铭》中我们就可以洞见诗人的生活价值取向。19 世纪初叶,俄罗斯的学校中流行撰写墓志铭诗体。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学生们喜欢模仿大人们伤时感事。普希金当时这样写到:
普希金埋葬在这里,他与年轻的缪斯在一起,
伴着爱情、伴着懒散、渡过了快乐的一个世纪他不曾做过好事,但实在是个好人,有善良的心地。
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与诗歌的女神,后来,这个形象成为诗歌或诗歌创作的象征。诚然,从诗人后来辉煌的一生来看,普希金并非慵懒之辈,而实实在在是个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但也毋庸讳言,爱情也确是诗人生活与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他短暂的生命之旅中,他饱尝过初恋的甜蜜,也品味过失恋的酸楚。真挚的恋情使诗人陶醉,虚假的情感让他生厌。爱的喜悦和烦恼在他的诗作中构成一支牵魂动魄的交响曲。
或许是由于普希金从小就阅读法兰西文艺作品的缘故,丘比特那支爱的神箭很早就射中了这个多情少年的心。1815 年寒冬的一天。一位少年站在皇村中学教室的窗前,痴情地凝视着校园内那条林间小路。窗外,雪花飞扬,特别的气氛扰乱了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思,任凭寒风吹打他的面庞,他依旧在那里等待着盼望已久的身影。啊,她终于出现了:只见一个穿黑色连衣裙的美丽的少女踏着轻盈的步子沿小路朝教室走来。她就是少年普希金初恋的情人巴库尼娜。初恋的幸福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如潮的诗情催他写出了 20 余首歌唱爱情的诗篇,它们都是献给巴库尼娜的。俄国普希金学把它们称作“巴库尼娜情诗”。其中一首描绘了诗人在林间小路中徘徊等待的心情:
你可曾听见在小树林后面那夜间的歌声,
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
黎明时田野里寂静无声,
芦笛又响起了凄切而朴素的哀音,
你可曾听见?
你可曾在荒凉的树林的黑暗中遇见那个人,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你可曾注意到他的泪痕、微笑,还有那充满了忧愁的平静的视线?
你可曾遇见?
你可曾叹息,当你听到轻轻的歌声,
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
当你在树林里见到那个年青人,
看见他那双暗然无光的眼睛,
你可曾叹息?
这首诗多少还保留着普希金的前辈诗所特有的感伤主义的情调。诗人用悲伤的歌声传达出他苦恋的心情。在诗中普希金把自己的恋情融合在歌声芦笛声中,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林中回响,在田野里飘荡。它是初恋少年的心声。诗人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第一节诗通过听觉。第二节更进了一步,通过视觉,最后深入到内心。读者先是听到忧伤的歌声、再是看见忧郁的面容,最后与歌者分担忧愁。这首诗采用向读者倾诉的手法,
把诗人的心境与读者的感受巧妙地联系起来,一个“你”字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在他们之间引起共鸣。
普希金很善于借景抒情,《秋天的早晨》这首诗将爱的回味和期待写进了萧萧的秋色里:
她已经去了! 唉,我得告别
幸福和心灵,在甜蜜的春光
到临以前。秋季以寒冷的手
剥光了白桦和菩提树的头,
它就在那枯谢的林中喧响;
在那里,黄叶日夜在飞旋,
一层白雾笼罩着寒冷的波浪,
还时时听到秋风啸过林间。
啊,我熟悉的山岗、树林和田野!
神圣的幽静底守护!我的欢欣
和相思的见证!我就要忘却
你们了 直到春天再度来临!
与《歌者》不同,这首诗以浸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景色感染读者。普希金的恋人在金秋时节离他而去,诗人心中无限惆怅。往日他们在山岗上戏嘻,在森林里漫步,在田野里踏青,这些自然景物都是诗人相思和幸福的见证。而今秋风吹落了白桦与菩提树的黄叶,也吹凉了少年诗人的心。诗中没有一个愁字,但诗人笔下的秋景却渲染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绪。恋人远去,伤心总是难免的。不过,诗人并不灰心,青春和诗情将伴随他去迎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秋天的早晨》已经表明,普希金的情诗同他的前辈一味悲伤的情调已有所差异。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静夜思》中以举头望月遥思故乡的天籁之声写出了难以名秋的乡愁,而普希金也借明月倾诉了他的相思:
你为何从云层里露面,
孤独的、凄清的月亮,
并且透过窗扉,把一片
暗淡的光辉照在枕上?
你以你的阴郁的面容
引动我悲哀的游思翱翔,
引来那不顾严刻的理性,
怎样都难止息的欲望,
唉,爱情的无益的苦痛。
月亮孤独,诗人寂寞。月光清冷地洒在诗人的床上,激起他痛苦的遐想。普希金或许因为失恋而彻夜难眠。他本想寄情浮云来摆脱恼人的情愫,然而他在窗外的天空中看见的却是孤寂的月亮。它在茫茫的夜空里也找不到知音。诗人问明月:你为何把暗淡的光辉照在我的枕上?莫非你和我同病相怜,
需要我知道你的愁绪?而诗人不需要这忧伤的感染,他渴求以理性来解除爱情上的痛苦。普希金是一个爱得执着的诗人,更是一个爱得理智的诗人。他从不会因为失恋而忘却了他心爱的文学事业。诗歌永远是他生活中依依相伴的另一位“情侣”。每当苦闷忧伤缠绕他时,诗神总是前来驱散他心头的阴影。
如果说,爱的苦涩得用诗歌来宣泄的话,那么,爱的欢乐则是激发诗人灵感的精神兴奋剂。普希金的《致凯恩》这首诗就产生于爱的狂喜之中,堪称“爱情欢乐颂”: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暴风聚雨般的激变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对生命中美的体验就更为短暂。美的形象,美的青春,美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是转瞬即逝的。正因如此,那难得的美妙的一瞬才使诗人刻骨铭心。普希金在这首诗中回忆了 1819 年他与凯恩在彼得堡的初识。那时,诗人与这位姑娘不期而遇。凯恩的美妙风韵霎那间震撼了诗人那颗多情的心。当年,凯恩只有 19 岁,亭亭玉立如清水芙蓉,青年诗人也风华正茂。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对美无疑有一种独特的敏感。可惜凯恩当时
对普希金一无所知,因而,他们之间不可能有过深的交谈。少女端庄文静的仪态更引起了诗人的神秘感和钦慕感。他觉得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女,如云霞飘然而至又飘然而去。初识是那样短暂,别离又是那么长久。彼得堡初识以后,诗人不知道,也无从打探到他倾心的少女的影踪。他大有“春归何处,寂寞无寻处”之感。普希金在这以前曾多次经历无望之恋,所以凯恩之于他又将是一朵“昙花”。可以说,诗中“昙花一现的幻影”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接下去,诗人向凯恩倾诉了离别后的思念,回忆了往昔的梦境,诉说了相思之苦,一连用五个“没有”反衬出凯恩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厄运袭来,诗人的心也仿佛处于冬眠状态。忽如一夜春风来,梦中情人又相逢,这怎能不让诗人欣喜若狂呢?它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那美妙的一瞬”更有那生命的狂喜,心灵的复苏,激动的热泪和泉涌般的灵感。《致凯恩》这首诗激情饱满,语句流畅,前后辉映,回环往复,乐感极强。诗的妙处还在于,诗人力求表现一种空前未有的喜悦,却没有单纯地写这种欢乐的心情。它先写恋人的绝伦之美,再写离别后无望的愁思、寂寞和空虚。这些为表现重逢的喜悦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对比中烘托气氛,抒发激情。诗的第一节好似歌剧中舒缓的咏叹调、中间的部分又如低沉的宣叙调,结尾的部分则是更为奔放的咏叹调。这种起伏交替的结构使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显得格外多彩而丰满,难怪这首诗经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谱曲后,成为俄国最优秀的抒情歌曲并流传至今。“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已成为后世的青年情侣谈情说爱的表达范式。
普希金是个多情的诗人,但他一向珍重的是高尚的情感,颂扬忠贞的爱情。还是在那首《月亮中》诗人写道:
啊,情欲的激情怎能够比
那真正的幸福和爱情
给予的秘密的美的慰藉?
普希金爱得深沉、爱得高尚是由于他有一种大海般的胸怀。他的著名的爱情小诗《我曾经爱过你》正是他博大心胸的写照: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看过前苏联优秀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的读者,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一群天真浪漫的女战士休息时欢聚在营房里。他们深情地回忆起战前和平的好时光。当有的姑娘为爱情迟迟而来而伤心落泪时,大学生索尼娅为伙伴们朗诵起这首《我曾经爱过你》。在饱含深情的朗诵中,普希金真切而温柔的诗句给身处战争险境里的姑娘们以莫大的安慰。别林斯基说得
真好:“在普希金的任何一种感情中,都常常有着某种特别高尚、柔和、温存、芳香和美丽的东西。培养青年人的感情最佳的方法就是读普希金的抒情诗。”尽管,诗人抒发的是爱的情感,但诗中却蕴含着比爱情更为深广的情怀。透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闪耀的是高尚品格的光辉。诗的字里行间虽然流动着忧郁,但作者并没有在忧伤中消沉。这就是普希金抒情诗的显著特征与风格。往往在经历挫折之后甚至在挫折之中诗人的内心都迸发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的诗给读者以力量,使他们振作。下面这首诗最能体现普希金乐观的浪漫主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小诗是普希金在三山村赠给友人奥西波娃的女儿的。它不仅教育青年人要克服困难、乐观向上,还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忆旧是一种审美。当人们成功时,回首那艰辛的过去,内心会油然地升起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回忆不是很美吗?而当人们失败时,遥想当年豪情满怀或春风得意的情景,这样的回忆不也是一种很美的精神慰藉吗?哪位老人不津津乐道自己的往昔呢?往事经过情感的观照,总是显得意味无穷。
人们对爱情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爱情的表现也丰富多彩。普希金的情诗除了表现喜悦和忧伤、期盼和回味之外,有的还写得十分恢谐幽默:
“你是这么忧伤;告诉我,你怎么啦?” “我爱一个人,朋友!”“谁迷住你的心?” “她”“她是谁?克丽采尔?赫罗娅?丽拉?” “不,都不是!”“那你是向谁奉献了心灵?” “唉,她呀?”“你太腼腆了,我的好朋友!他请问,究竟你为什么如此难受?
是谁在阻挠?丈夫?父亲?当然啦 ” “都不是。”“那怎么?”“我不是她的他!”
《她》
这是两个朋友关于“心灵秘密”的对话。朋友甲看到朋友乙满脸愁去,却不解愁缘何在。经过你问我答之后才得知忧愁源于单相思。这首诗在技巧上采用了类似中国相声艺术抖包袱的手法,谜底的揭开便给读者带来了愉快的笑声。诗歌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通俗易懂,生活味浓。从这一诗歌小品中也崭露出诗人卓越的喜剧才华。
普希金一生中有许许多多亲密朋友,他们在诗人遭遇困难时给予过多方面的帮助和关怀。因而友谊也是普希金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他咏唱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他众多的朋友中奶妈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无疑是最亲密的一个,她从诗人童年起就一直陪伴着他。普希金为她写过几首诗,怀念这位慈爱的老妈妈。最著名的有《冬天的黄昏》、《给奶妈》。前一首表现了诗人与奶妈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相依为伴的情景;冬天的傍晚,北风呼啸,阴暗渐渐笼罩了天空,雪花漫天飞舞,诗人在读书,奶妈在纺车前劳作,为了解除奶妈的疲劳与寂寞,诗人提议小饮一杯,还请她唱支山歌,诗人亲切地称奶妈为“我不幸青春的好友伴”,表达诗人内心对老人由衷地感激和信任之情。后一首诗《给奶妈》则是诗人对已故去的奶妈的深切缅怀:
我冷酷的岁月的伴侣,
我年迈的老妈妈,亲人!
你独自在荒野松林里,
久久地,久久地等我来临。
从这些亲切而悲伤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与劳动人民亲密无间的关
系。
《给普希钦》则表现了诗人与老同学,十二月党人的深厚友谊。当诗人被禁于普斯科夫的庄园时,“珍贵的友人”和“最早的知交”普欣来看他,以那清脆的马铃声给诗人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后来,普欣被流放西伯利亚,诗人想方设法把他的诗《致西伯利亚》带给了他,诗人要用自己的歌声温暖友人的心。
《十月十九日》是诗人写得最动情的“友谊颂”。10 月 19 日是皇村中学开学的日子,诗人及其同学在毕业后每逢这一天都要聚会相庆,这已成为他们的一个传统。由于诗人被逐出彼得堡,他无法与京城的老同学老朋友欢聚一堂,便只能在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诗人通过想象展现了友人重逢的场面:涅瓦河畔的同学们举杯相邀,共叙离情,他们一定会提起普希金的名字。满月的秋夜触发了普希金对中学时代的回溯。诗人回忆起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他追悼他们班的吉它歌手,又寄语远涉重洋的航海家,更思念远在西伯利亚的革命党人。遥想当年,同学们一起“谈谈席勒、谈谈名誉、谈谈恋爱”,旧日的友情唤起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普希金对真挚的情谊将永久长存深信不疑:
朋友啊,我们的联系是美丽的!
它自由、无忧、坚定而永恒,
它象灵魂一样的不可分离,
在友好的缪斯荫护下交互滋生。
无论命运使我们怎样遭劫,
无论幸福把我们向哪儿导引,
我们不会改变:整个的世界
对我们都是异域,除了皇村。
普希金写出友谊的真正内涵:无论是成功还是失意,都不忘朋友,同甘
共苦才算真正的兄弟。这首诗兼有颂诗和叙事诗的风格,把抒情与怀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酣畅。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大自然是抒情诗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普希金一生有很长时间居住乡村、山野或海边,他是真正的自然之子,更能同自然对话、与它勾通心灵。普希金虽然是写景壮物的大师,但他描绘和歌咏自然的诗作总是充满着作者的感情,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几乎很少有纯粹客观的景物描写。诗人或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是把自然当作倾诉感情的对象,或是再现诗人所眷恋的俄罗斯风情。
在一年四季中,普希金独爱金秋,因为它没有春天的泥宁和湿臭,也没有夏日里恼人的蚊蝇。诗人钟爱秋天静谧的美,陶醉于它的温和和明媚。诗人深情地歌唱美丽的秋色:
啊,忧郁的季节!多么撩人眼睛!
我迷于你的行将告别的容颜;
我爱大自然凋谢的万种姿色,
树林披上华服,紫红和金光闪闪——
在林荫里,凉风习习,树叶在喧响,
天空笼罩着一层轻纱似的幽暗,
还有那稀见的阳光,寒霜初落,
苍迈的冬天远远地送来了恫吓。
——《秋》
诗人从秋的色彩,声响和气温多方面表现秋的迷人的神韵。林中透过依稀的阳光,紫红和金黄的树叶在凉风中哗哗作响。秋色有别于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一年中自然色彩的终结,所以容易让人忧郁和感伤。“我迷于你的行将告别的容颜;”“我爱大自然凋谢的万种姿色”两句诗不禁令人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也可与“停车坐爱枫林晚一相媲美。普希金如此厚爱金秋,更在于每逢秋天来临,他就倍感青春热血的涌动和创作欲望的沸腾,思潮在大脑中流泻,联想在心灵里翱翔。这就是普希金的秋天。宁静中蕴藏着热烈。
如果说金秋是普希金心中第一个自然女神,那么,寒冬就是诗人第二个季节之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秋之诗中他就回忆过冬天的景色。俄罗斯的风情尽显在诗人笔下的冬景里。秋之诗寄托着诗人个人的偏爱,而冬之诗则写尽了俄罗斯北国的风情: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
妖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醒来吧!快睁开被它安乐闭上的睡眠,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
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松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
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
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藏蕤的树林
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冬天的早晨》
这首诗写出俄罗斯冬天的特点:洁白而清新、空旷而轻盈。字里行间跳动着俄国民族豁达乐观的性情。
冬天到过俄罗斯的人都有这种深刻的印象:雪雾天晴,阳光特别灿烂,天气虽是那么奇寒,但精神却格外振奋。周围是雪白的世界,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在内心冲动:坐上雪橇在雪原上飞奔,这时,你似乎忘却了咄咄逼人的寒气,只感到远方清新的召唤。矫健的骏马,悠扬的铃声,晶莹的树挂、无垠的雪野,这就是俄罗斯冬天的色彩与氛围。蓝天丽日下雪橇在茫茫雪原中奔跑。普希金通过这些景物,准确地构画出俄罗斯大地的壮美与古朴的特征。普希金在前面提到的那首“秋”诗也赞美隆冬,回忆起与女友乘雪橇游戏的情景,这首诗读起来给人以轻盈的感觉,仿佛我们也乘上了轻快的雪橇。茫茫雪原的洁白轻软,马儿拖着雪橇,像风一样轻柔自在。诗歌的基调之所以轻松愉快,是因为当时诗人正同他的未婚妻“莫斯科第一美人”在热恋之中。
同样是写冬天,(冬天的道路》却是另外一种情调:
透过一层轻纱的薄雾
月亮洒下了它的幽光,
它凄清地照着一片林木,
照在树边荒凉的野地上。
在枯索的冬天的道路上
三只猎犬拉着雪橇奔跑,
一路上铃声叮当地响,
它响得那么倦人的单调。
从车夫唱着的悠长的歌
能听出乡土的某种心肠;
它时而是粗野的欢乐,
时而是内心忧伤
看不见灯火,也看不见
黝黑的茅屋,只有冰雪、荒地
只有一条里程在眼前,
朝我奔来,又向后退去
这首诗既是俄国风情的素描画,也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薄雾、幽光、凄清、荒凉、野地,这是典型的哀歌的意象。诗人描绘的图画是冷色调的。淡淡的月色穿过树叶洒在雪地上,四周一片枯索,马铃声单调,即便车夫偶尔唱起粗野的调子也化解不了这旷野上的悲凉。旅人看不见灯光,感觉不到希望,只有那无尽的荒凉伴着他孤独地远行。迎来的是路,送走的还是路。那无限的惆怅和无望的期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只有一条里程在眼前朝我奔来,又向后退去”这句诗中。传说李白有《菩萨蛮》词,最后两句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用它们来注解普希金的《秋天的道路》中的心境该是多么贴切。
还是写俄罗斯之冬,下面这一节诗又别具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河闪着银光,裹着坚冰,
比时兴的嵌花地板还要平整,
孩子们结成快乐的一伙,
用冰刀嚓嚓地把坚冰划破,
一只笨鹅拖着一对红蹼掌,
想去水的怀抱中游玩,
小心翼翼地踏地水面,
一歪一滑就跌倒在冰上,
欢乐的初雪在闪烁,飞旋,
撒落在湖岸上若寒星点点,
——《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是一幅充满生气的冬天趣图,让人读后久久难忘。普希金生活在乡村,对那里的冬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在这一节寺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把孩童戏冬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这里冰花粼粼、瑞雪漫天,溜冰的儿童似雏燕展翅,更有那肥硕的白鹅,一歪一扭,谐趣盎然。诗歌没有过多地渲染,但读者却分明感到一种欢愉的气氛。在写法上,动静结合,情态活泼。
普希金的抒情诗是世界抒情诗苑的奇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