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叶长的芦苇,在秋风劲吹下,毫无办法,往往枝断叶残,不能自保。
虽然芦花一时盛开,如雪一般洁白,但也禁不住寒风的侵袭,几处已沉入水中,与败叶相依。诗人从秋日芦苇着笔,极写寒风对它的摧残。
以“不自守”、“若何”表现芦花无力保护自己的无可奈何心境,以“叶沉”显现被摧折的结果。
虽然也描写秋风中芦花的盛开,洁白喜人,使人眼前为之一亮,但那只是暂时的县花一现,结果仍逃脱不了潦落于水波中与败叶同命运的结局。
诗句充满着诗人对芦花的同情、惋惜和对秋风残害美好事物的愤慨。其言外之意,读者自可体会。
注:自守,自保。若何,奈何,没有办法。
沈,同沉。
杜甫《蒹葭》《全唐诗》第2422页。
为您推荐
君不见边庭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扰攘不安,造成时局艰难,致使文人才士的创作也感到天地窄小,不能自由地抒发奔放的感情。
这里委婉讽渝统治者穷兵黩武,腐败无能,亦伸吐了志士文人遭受压抑的郁闷情怀。
注:辽海,辽东,泛指边境地..
秋风劲吹,苔藓满阶,可知幽居处荒凉、冷落,与当年“春殿嫔娥鱼贯列”相比较,怎能不让人哀从中来,倍觉孤独和惆怅?前句写忆往事,心颇悲哀;后句写现实之景,终日幽居深院,更是忧伤难解。
两相对比,增强了惆怅、凄苦的情绪。
李煜..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团扇常常是女子的化身。
相传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美而能文”,后来为赵飞燕所妒恨,夫宠后退居东宫,曾“作赋及纨扇以自伤悼”,将自己比作齐地纨素制成的团扇。诗人在此沿用此典,以团扇自喻,说明正当青春妙龄..
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
叶落飘零,本是自然现象,一般人习以为常,但对长久漂泊在外的游客,却往往为之感慨;夜里独坐,听秋风习习,不觉引动无限旅愁。
早晨再观镜中容颜,鬓衰发白,反映出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哀愁,从中可见作者遭际之艰辛..
昔日携手在漳水岸边同游,今日重提此事,徒增不尽的愁怨。
在远方有幸相逢,可还是要受到别离的折磨。不知今日一别,你又须在他方异地淹留几年?别时想起昔日的相聚,另有一番辛酸在心头。“客路秋风”四字既写出友人即刻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