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诗词描写)

秋高气爽,边城南郑每当临夕之时,便响起了悠扬、雄浑的号角声。

入夜,烽火远映,光照大地,此时登台眺望,触目动心,何等壮观。这是写边关塞堡的黄昏夜景,在声色的交辉中衬托军旅生活的豪迈雄放。

注:边城,指南郑,当时是南宋抗金前线。烽火,指传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全宋词》第1586页。

为您推荐

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诗词描写)

安禄山在渔阳兴兵叛乱,战火纷起,直烧函谷关。 唐玄宗、杨贵妃乘车搭轿,匆匆出走华清宫,下山奔蜀,李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广大人民从此遭难;而玄宗的遗恨只在一曲《霓裳羽衣曲》未听完而已。 全诗辛辣地讽刺了唐统治者的昏..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诗词描写)

秦朝筑城防备胡人的地方,汉朝仍是烽火燃烧。 朝代更迭,而战争却不断,人民的苦难何时完结?这是确凿的史实,同时亦是历史的教训。诗句也反映了李白对唐帝国在西北发动的不义战争的厌恶,对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的同情。 注:然..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诗词描写)

深秋时节,黄昏时分,征人独坐于城西湖畔的烽火了望台上,湖风迎面吹来,环顾四野,一片苍茫,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更浓。 作者借景物描写和人物行为,从侧面委婉地烘托和暗示了边塞征人思念亲人的情景。诗中的“海”为大湖。..

烽火连营家万里,漠漠黄沙吹雾,莽关塞、白狼玄兔(诗词描写)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词描写)

举国到处兵荒马乱,满山遍野烽火弥漫。 死尸成堆。草木散发出血腥味,流淌的鲜血染红了平原河流。 诗句形象地再现了战时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残酷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注:万国,..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诗词描写)

在溪堂内铺着竹席躺着休息,令人感到秋天即临的凉意。 朵朵白云倒映水中,天光水色分外空明。傍晚时分烟霏云敛,秋水深碧,呈现出一片苍茫的暮色。 句中写景由近及远,将自身感受与外物联系起来,悠然恬淡之境,以白描之笔出之。..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诗词描写)

秋高气爽,边城南郑每当临夕之时,便响起了悠扬、雄浑的号角声。 入夜,烽火远映,光照大地,此时登台眺望,触目动心,何等壮观。这是写边关塞堡的黄昏夜景,在声色的交辉中衬托军旅生活的豪迈雄放。 注:边城,指南郑,当时是南宋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