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琴诗》原文及鉴赏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原文作者】:苏轼

【鉴赏】: 这首诗无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看,都比较怪。

因此清代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这正指出了这首诗的怪异不群之处。但纪昀否定它是诗却不公允,我们不能因其不落窠臼就大惊小怪,诗中的“怪”,往往是创新的表现。

这首诗的两联,每联各成一单元。每联之前,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以问语的形式进行否定。与此同时,于否定中又暗藏肯定。这个肯定又成为下一联的前提,然后又对此前提加以否定。如此反复设了两个前提,作了两次否定。两个前提相续相生,执其两端。两个否定相续,否定之否定,于是“肯定”就在其中了。

诗的第一联说:假如只有琴的话,它能自己发声吗?如果能的话,那么“放在匣中何不鸣?”意谓光有琴是不能自己发声的。

诗的第二联说:假如只有手指的话,它能自然发声吗?只有琴不能发声,要有指头弹的条件,如果又执另一端,以为只有指头便能发声那又错了,“若有声在指头上”,那么“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以极浅显通俗的事理向人说明琴要发声必须以指头弹拨琴弦,只有两者俱备,且发生关系才能有声。

缘此,正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主客观要统一起来才能完成各种事情。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如果分离开来,割裂开来,孤立起来,那将一事无成。佛家《楞严经》上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和苏轼的诗意基本一致。

苏轼在此讲的道理人人得知,所用的比喻也可谓个个可晓,可是因其巧为组合,则成艺术佳制。因其怪异而令人醒目,因其深刻而发人深省,也就脍炙人口了。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