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婕妤怨》原文及鉴赏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原文作者】:皇甫冉
【鉴赏】: 题名为“婕妤怨”,这是唐人皇甫冉取历史题材来写宫怨的。
婕好,指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好(又写作“倢伃”)。名不详,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得到宠爱,立为婕好。后失宠,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
她的作品今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写她在宫中的苦闷之情。
这首《婕好怨》的写“怨”,一反含而不露、怨而不怒的诗风,借班婕好之口,直诉愤怒之情,怨气冲天。这就显得怒盛而怨深。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建章”,汉宫名。《史记·封禅书》:“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三辅黄图·汉宫》:“(建章宫)周二十余里……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亦泛指宫阙。
贾至《早朝大明宫》诗:“千条弱柳重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昭阳”,殿名,汉成帝的居处。这两个地名出示得非常有必要,点明“怨”从宫中来。然而推出的却是一片喜庆欢腾的情景:建章宫里走出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人,昭阳殿中传来一阵阵管玉箫声的乐鸣,原来是得宠的后宫佳丽,得意洋洋。
在失宠者的心里,这些光耀满目,歌吹盈耳的热烈气氛,会引起什么样的感觉呢?——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双蛾”,指双眉,女子的眉毛长,谓之蛾眉(一写作“娥眉”)。也泛指女子貌美。
这里不从他人的宠幸中直接反衬出班婕妤失宠的痛苦,而是让她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曲折地表现出自己被帝王冷落后的怨愤。两句诗的意思是:请问你们这些迎合邀宠的人,究竟有多美呢?其潜台词不就是说: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别以为这时得宠,总有一天,你们会象我一样恩断遭弃的。班婕妤的这一提问,凝聚着很多潜在的内容,值得人们去寻觅没有形诸语言的情意:一是感伤自己承恩美景的消失。她过去不也在宫中度过春风得意的时光吗?二是忌妒新承宠者的际遇。“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她有这样的心态并不奇怪,这只不过是宫廷中司空见惯的重复。三是嫉恨有人在明争暗斗中取代了她的位置。
一想到歌舞昭阳的得胜者立为倢伃(妃嫔),怎能咽下这口闷气!……实际上,这是诗人为宫中不幸的妇女发出了不平的呼声。但是应该指出,诗人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悲剧的制造者——封建帝王。
殊不知一时得宠的新人,到头来红粉自埋,不也是受害者吗?就拿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来说吧,能歌善舞,身轻如燕,因此初入宫时何等受宠,可是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
尽管诗人错误地将承恩者当作了祸首,加以讽刺与鞭挞,不过,就这首《婕好怨》诗所反映的围绕封建帝王展开的争宠之争,对了解宫廷内部的女子间相互倾轧的悲剧事件,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
盛极必衰,得宠埋伏着的危机就是失宠,有多少女子不就是因此抑郁而死的吗?班婕妤正好是宫中妇女的这样的典型。
这首诗写得直中有曲,露中有藏,有较大的艺术容量,人们读后自会掩卷叹息而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