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垂老别》原文及鉴赏

【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原文作者】:杜甫

【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终身潦倒不堪,对民生疾苦体验很深,诗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诗风沉郁顿挫,诗歌成就极高,对后代影响极大,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杜甫《三别》中的《垂老别》,不仅不同于其它二首,且在写征夫的诗作中也别具一格。一般的征夫怨多为青壮年出征的怨苦,或为沙场生活艰辛,或为战斗危险,或为思乡念亲,而此诗却写一个老人去服役,其思想感情又时而激昂,时而悲抑,极为矛盾,因而他的苦情不同于一般。

诗中写的出征者是个老人,其年龄肯定已过花甲,大大超过了服役的规定年龄。除了诗题《垂老别》标示其年老外,诗中也处处表现了他的老。

他已经有“子孙”,且孙辈都阵亡,则其祖父年岁可知。他已经用“杖”助行,行动已不大方便了,虽然牙齿未脱尽,而已“骨髓干”,称他的妻子为“老妻”,都说明他年事已高,精力已衰。

如此的老人还要应征去打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想见,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也不言而喻了。

老人应征上战场,他悲苦哀怨,又表现出以老命一拚的态度,这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老人深明大义的缘故。“安史之乱”是唐王朝腐败酿成的,而一旦叛军作乱,屠戮人民,则人们又站在国家立场上予以反击。战争的残酷给人民造成灾难,他们又激于义愤而慷慨赴难。

这矛盾构成了诗中老人的矛盾心情。他怨“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他忧“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他哀“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悲“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他既感到战争动乱带来的痛苦,又觉得应该去止息这场战争。他毅然应征入伍,“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爽然“投杖出门去”,窃喜“幸有牙齿存”,认为“男儿既介胄”,慨然“长揖别长官”,决然前行,认为“何乡为乐上?安敢尚盘桓”。老人怀忧前行,茹苦上阵,处于无法排解的矛盾之中。

老人忧国和伤己的矛盾,还通过他与老妻的对话中表现出来。老妻“卧路啼”,哀痛欲绝。

她不感到天寒衣裳单,沉溺在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老翁还“伤其寒”,叮嘱加衣衫。

老妇情知丈夫“此去必不归”,可是还“劝加餐”。老夫妻同甘共苦多少年,饱暖相关一辈子,“伤其寒”、“劝加餐”,本属他们生活中的常事常情,可是在“死别”、“不归”的特定背景下,也就变得凄楚动人,催人泪下了。

他又以形势不十分紧迫安慰老妻,“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坚固的。

土门,在现今河南孟县附近。敌军要过黄河上杏园的渡口,也是不容易的。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目前形势和邺城溃败时已不同了,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着哩!同时,他既安慰妻子,又自宽自解:“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人生总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青还是年老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不完全陷入悲观失望,而以人生穷通之理作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寻求解脱的心理反映。

老人处于矛盾之中,因而整个诗中都是一正一反,一擒一纵,一扬抑。

“子孙阵亡尽”悲抑,“焉用身独完”则振扬;“投杖出门去”,激奋,而“同行为辛酸”则哀痛;“幸有牙齿存”稍昂,“所悲骨髓干”便沉抑;“长揖别长官”亢进,“老妻卧路啼”惨伤;“死别”和“伤寒”,“不归”和“加餐”都一为哀绝,一为宽解;甚至“忆昔”和“对今”,都也扬抑相对,正反相向,通篇之中上句与下句,上文与下文形成这样的态势,则人物内心矛盾表现得更为鲜明,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效果。

杜甫写于这时期的“三吏”、“三别”,都流露了这种矛盾的思想——谴责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又鼓励群众上战场。

《新安吏》中既写“次选中男行”时哀惨场面,又劝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濠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中既写“有吏夜捉人”的荼毒,又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妇从军。

《新婚别》中的新婚妻子嘱咐从军的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各篇精神基本一致。这种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千曲百折、跌宕起伏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使诗赢得了千古不磨的艺术魅力。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