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负薪行》原文及鉴赏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原文作者】:杜甫
【鉴赏】: 这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经过夔州时,同情当地民间妇女的勤劳困苦和不幸遭遇,而写成的一篇诗歌。
诗中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对夔州劳动妇女作了朴素而又深刻入微的描写,读来令人震惊。
前四句慨叹夔州老处女极多,她们抱恨终生。首句突出夔州女的特征是“发半华”,即头发一半白一半黑,也即平时所说的华白相间。
如果作为一般老年妇女的肖象描写,也是正常的。但这里写的是“处女”,这就使人感到惊讶了。于是次句交代清楚原由,原来她们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夫家,是一批老处女啊!第三句则进一步说明造成这样一大批老处女的社会原因:因为更迭遭受战乱,男子都阵亡殆尽,她们想嫁都嫁不出去啊。
于是一生抱恨,在哀叹和泪水中苦挨岁月。这一段从老处女的肖象写起,接着顺理成章地交代原因,最后写出心理活动,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次四句写当地特异的风俗,使得夔州妇女困苦更甚。
当地男尊女卑的特异表现是:男子汉坐在家中操持门户,当家作主;妇女反而要四出奔走,操劳生计。于是造成一个夔州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即十之八九的妇女都得上山砍柴,并亲自负薪卖钱,以供应全家的费用。体壮力大的男子汉反而在家中坐享其成,体弱力小的妇女却要担负起沉重的体力劳动,充满人道主义同情精神的诗人感到太不公道了。
但他的这些意思并未明说出来,只是隐含在字里行间。
“至老”四句进一步刻划夔州老处女的打扮和沉重的劳动。鬟是圆形的发髻,双鬟垂颈是古代汉族未嫁女子的发式。“至老双鬟只垂颈”这一句,意思是说,由于她们终生未得出嫁,所以垂着双髻到老。
陆游《入蜀记》载:“峡中负物卖,率多妇人。未嫁者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象牙梳如手大。
”由此可见,杜诗写得极其真切。“野花山叶银钗并”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些贫苦妇女,由于无钱买贵重的首饰,根本无法插戴银钗和象牙梳,只是采摘一点野花山叶戴上,权且充当银钗象梳罢了。
从对夔州这些老处女爱美的心理描写中,更反衬出她们生活的贫困,内心的善良,追求正常生活落空后的悲哀。“筋力登危集市门”句是说,她们用尽气力,登上高危之处去打柴,又费尽辛苦,挑到市场上去出卖。
“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是说,她们不顾死活地去挣钱,除了上山打柴外,还得搬运盐井中出产的盐。杜甫另有“负盐出井此溪女”(《云安诗》)的诗句,可见不是一般的搬运,而是从盐井中负盐出来,其苦可想而知。
这四句集中描写了夔州处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读来催人泪下。
最后四句否定认为巫山女子粗丑的论调,对她们深表同情。
她们头上戴着野花山叶的妆饰物,脸上挂着泪痕,衣衫单薄而褴褛,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有时几乎要昏倒在石根旁。她们有着美好的灵魂,她们的形貌也并不粗丑。
如果将她们嫁不出去的原因委之于她们形貌的粗丑,这是诗人所不能容忍的论调。于是诗人就指着持此谬论者的鼻子责问:如果你们认为巫山女子都是粗丑的,为什么此地有王昭君的故乡在,她不是西汉最出名的美女吗?这样,诗人就再一次以含蓄的笔调揭示了造成夔州女子“四十五十无夫家”的真正社会原因。
总之,全诗纯用白描手法,通过质朴无华的诗句,抒发了诗人最诚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