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东山》原文及鉴赏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漾。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赢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漾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原文作者】:《诗经》

【鉴赏】: 《豳风·东山》称得上我国早期征夫诗名篇。

古代征战不断,征夫之苦,自不待言,因而不留名的征夫歌谣不少,可是能达到如此之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不多。《东山》不仅在征夫之作中为佼佼者,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

本诗四章,每章的前四句成复沓形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交代当年“往”(徂)东山征战,如今自东方回“来”,下着濛濛细雨。“慆慆不归”,既言路程迢迢,又叙时间悠悠;“零雨其濛”,归途遇上如此天气,心灵上如笼上阴霾。每章以此开头,意为各章后面的内容,都是归途中所感、所想。

第一章回想东征时痛苦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意为我从东方西归时,心即西向家乡而悲。既然可以归家了,又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一是回想东征时吃足了苦头,不堪回首;一是想象家庭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不由悲从中来。“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制”,同“製”,意为着上旧时居家时的衣服。

“士”同“事”,行枚,即衔枚。枚形同筷子。

古代行军时要士兵衔枚,以防止喧哗。现在脱下戎装,也不用衔枚而行了。

按常理,现在自由了,应该高兴,可是打仗后士兵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生活仍然很艰苦,和当年出征时差不多。“蜎蜎者蝎,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自己蜷缩在车子下面,在野外露宿,就和野蚕卷曲在桑叶下面一样。

这个出征的士兵,他没有凯旋的荣耀,也没有衣锦还乡的欢畅,而是觉得结束了一场灾难,又将投入另一个苦海。

这一章先直叙平述,后以喻状形,以形写心,为全诗定下基调,起统领作用。

第二章写想象中家园破败的惨象。这一章回应“我心西悲”,先悲家园破残。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果臝,即瓜蒌,一种蔓生的葫芦科植物。瓜蒌的藤蔓爬到屋上。伊威,即土,一种体长三分多的小虫子。这种虫子常栖息于阴湿之处,如今满屋子的爬,可见室内很是阴暗潮湿,没有一点生气。蟏蛸,一种长脚蜘蛛。

蛛网已挂在门户上了,可见没有人进出。“町畽鹿场”,原来的耕地,已布满了兽迹,成为野鹿活动的场地了。鹿胆小怕人,如今到宅边耕地上自由活动,其荒凉可见。“熠燿宵行”,熠燿,发光貌,意谓夜里鬼火(燐光)在浮动。

以上所写完全是一片衰败景象。对此,作者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家园虽然变得这么阴森可怕,而自己并不觉得可怕,相反却觉得很可怀念。作者在归途中产生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一是他沿途所见,战后到处都不堪入目,自己会联想到自己家园亦复如此。

一是他深知自己应征外出,家中无人支撑,其败落自可想见。

第三章写想象家中妻子盼望自己回归的景况。

这是由上一章衍伸而来的。上一章想象家园的变化情况,这里也就自然地想到家中的妻子。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鹳鹊在蚁穴土堆上鸣叫,妻子在房内叹息。这两句的语序应是妻子原在室内坐着哀叹,听到民间认为是报喜的鹳鹊的鸣叫,以为是丈夫要回来的征兆,于是“洒扫穹窒”,以为迎接自己。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那圆敦敦的葫芦瓢搁在柴堆上。瓜苦,即瓠葫,古代以瓢为葫芦剖成,象征夫妻相合。“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既是自己深深思念妻子的原因,又是想象妻子盼望自己归来的缘由。这一章将思念家园的情绪集结到妻子身上,以写妻子想象自己表示自己思念妻子,用笔婉曲,构思奇妙。

第四章回想当年与妻子新婚时的繁闹景象。第三章聚焦于妻子身上,思路进一步延伸,由当前推到过去。

记得当年新婚时,黄莺鸣唱,翅膀在阳光下闪光。新娘送嫁的马有红也有黄,她母亲给她罩上面纱,举行了各种礼节。这回忆是美好的。作为新娘的她,是那样的姣美,如今年龄大了,磨难多了,又成了个什么样子呢!这一章忆新婚喜象,实是以乐景写哀,想象当时愈美,愈显得现在处境之悲。

《东山》写征夫,不是写征夫出征途中的怨恨,而写其归返途中的思绪。征夫归途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其特有的心态,更显示其怨恨。

由想到家园荒废,进而想及妻子闻鹳鸣而想迎亲人,想及新婚喜庆,热闹异常,这就较直叙哀苦更为感人。这首诗除了每章前四句相同,后面三章又以最后两句以感叹收束,使全诗在整饬中见变化,于参差处显一致,更增韵致。《诗经》时代产生如此精妙之作,不能不使我们叹服古人高妙的艺术创造,无怪乎后世许多大诗人仍然要从中吸取艺术营养,从而发展出无数优秀之作。

为您推荐

王寂(原文及赏析)

【生卒】:1128—1194 【介绍】: 字元老。 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卒于章宗明昌五年,享年67岁。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 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史等职。..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

【生卒】:1190—1257 【介绍】: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北魏的拓跋氏,乃唐诗人元结后裔,系元德明之子。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享年六十八岁。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受教..

李俊民(原文及赏析)

【生卒】:1176—1260 【介绍】: 字用章,号鹤鸣老人。 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于世宗大定十六年,卒于元世祖中统元年,享年八十四岁。 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过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

耶律铸(原文及赏析)

郝经(原文及赏析)

【生卒】:1222—1275 【介绍】: 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 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金亡后,家徙顺天,生活贫苦。 于..

刘因(原文及赏析)

【生卒】:1249—1293 【介绍】: 初名骃,字梦骥,又字梦吉,号静修。 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称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岁。 三岁识字,过目能诵。六岁写诗,七岁作文,落笔有神。 年刚二十,天..

赵秉文(原文及赏析)

【生卒】:1159—1232 【介绍】: 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 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于哀宗天兴九年,享年74岁。他幼年勤学苦读,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榜首。 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应..